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糜棱岩形成于深部,以柔性变形为主或多或少保留脆性变形残迹,这是由于物性的不同,也是由于变形的塑性阶段的应变硬化造成的,一些高应变率的产物也可以生成于蠕变造成的糜棱岩中,因为积累于强烈变形带中的能量都有缓慢释放和突然释放过程的交替。在所提出的糜棱岩定义中,作者将变形行为作为糜棱岩的主要标志。按照这个定义,可以从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中分出一些新的糜棱岩类型。文中提出了一个便于野外应用的包括糜棱岩在内的断层岩分类表。在此分类中,形成于深部和浅部的断层岩有完全对应的结构。  相似文献   
22.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冷却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大部分属印支期扬子俯冲陆壳(下地壳)的一部分;大致沿磨子潭-晓天断裂附近分布的含榴辉岩、大理岩和变质橄榄岩的镁铁-超镁失质岩带可能代表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变质构造混杂岩带,它应接近于扬子与华北2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缝合线(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以北),而五河-水吼剪切带则可能代表扬子腐冲陆壳内部的1条拆离带或滑脱带。冷却史研究表明,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峰期变质后初期(230-210Ma)仅抬升到下地壳水平,因而未经历降温过程并具有比大别山南部榴辉岩较低的抬升速率,峰期变质后较慢的抬升速率及相应的近于等温或局部升温阶段也许是造成大别山北部榴辉岩与南部超高压带中榴辉岩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许是研究区榴辉岩很少见有保留早期超高压变质证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退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变质岩岩石学。结果表明,该区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可分为早期(超高压)和晚期(高压)两个阶段,并在折返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特征性的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中,退变质结构主要包括:(1)由于压力降低而出溶形成的一些定向针状或叶片状矿物包裹体,如钠质单斜辉石中石英及石榴子石中的金红石、单斜辉石和磷灰石等;(2)冠状体或后成合晶,特别是石榴子石外围发育两期(“双层”)后成合晶;(3)反应边或退变边,如绿辉石的透辉石退变边、透辉石的角闪石退变边和金红石的钛铁矿退变边等。这些退变质结构为本区榴辉岩高级变质岩的快速折返过程和抬升历史提供了强有力的岩石学依据;石榴子石中针状矿物出溶体进一步证明研究区榴辉岩早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压力应大干4.0GPa,甚至可能达到5~7GPa或更高。  相似文献   
24.
通常,在地球的岩石圈中,压力、温度和成分都因深度不同而不同,在水平方向则变化不大.因此,岩石圈是一种宏的层状系统.这种层状系统在应力作用下,在岩石组成方面以及在反射地震剖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岩石圈的这种特征,被称作大型薄皮构造(Seeber,1983).  相似文献   
25.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北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226~230Ma左右;北部塔儿河一带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历过印支期变质事件;大别山北部与南部超高压岩石中一致的(226~230Ma)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年龄表明,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部分岩石也曾作为扬子俯冲陆壳的一部分,在印支期发生过高压或超高压变质作用;本区锆石发生过两期变质增生事件,一是印支期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另一期是燕山期热变质事件;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可用多期变质增生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26.
变质作用是糜棱岩的主要形成机制和鉴别标志.大别山糜棱岩是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与断层(或剪切带)有关的岩石,可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和榴辉岩相糜棱岩.大别山糜棱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相应变质相标志矿物的韧(塑)性变形或晶内变形,这与以往关于糜棱岩的定义有明显不同.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带内的各类糜棱岩的形成时代与同相...  相似文献   
27.
大别山的几何结构是根据岩石-构造单位在三度空间的分布表示的。从东到两可以分成三段,在垂向剖面上分为4层,从南到北分成8个岩石-构造单位。东西三段是:东、中和西段。4层的上部为两种变质构造混杂岩,其下是扬子大陆的俯冲基底和俯冲盖层,最下部为地慢。从北到南的8个岩石-构造单位为:①后陆盆地;②变质复理石;③超镁铁岩(UM)带和苏家河构造混杂岩(SH)带;④大陆成因的榴辉岩带2(Ec12);⑤榴辉岩带1(Ecl2),有些榴辉岩为洋壳成因;⑥大别杂岩或扬子大陆俯冲基底(DB);⑦宿松群和张八岭群(sZ);  相似文献   
28.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大别山北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种产状新鲜榴辉岩露头的发现、超高压变质线索及变质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等。讨论了该带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9.
大别山北部的变质复理石推覆体属华北大陆板块南部的盖层推覆体,主要包括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其时代主要为震旦纪—早古生代至泥盆纪。变质作用主要为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在靠近变质蛇绿混杂岩带附近的部分(佛子岭群)可能曾经因卷入变质蛇绿混杂岩带而有过麻粒岩相或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复理石推覆体中岩石变形强烈,但不同地段变形程度不等。  相似文献   
30.
“江南古陆”东段上溪群变质岩中水母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地质背景概述 "江南古陆"东段变质岩是指皖南地区分布的上溪群.在以往的资料和文献中,人们将它自下而上分为樟前组、板桥组、木坑组和牛屋组,并与江西的双桥山群、湖南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及浙西的双溪坞群进行对比,时代定为中元古代;在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上归属于"江南古陆"的东部.由于长期没有发现古生物化石,直到20世纪80年代,对上溪群的时代并无人提出公开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