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28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降水资料、全球海温(SST)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冬季西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大气热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热源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海洋性大陆热源同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冬季西太平洋热源强年相较弱年,东亚副热带急流轴线偏北3~4 °,东亚冬季风显著加强;热源强度与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由于西太平洋热源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去除ENSO影响后,西太平洋热源对急流和冬季风的影响明显减弱,且与华东南部和华南地区降水无显著相关,但仍与华东中北部和华北地区呈显著负相关,相关关系仍可从同期冬季持续到后期春季。海洋性大陆热源在1993年左右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海洋性大陆附近SST显著升高,海平面气压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海洋性大陆地区大气热源与Walker环流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海洋性大陆岛屿整体增暖趋势快于周围海洋,导致海陆热力差异增大,这可能是触发局地热源和Walker环流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影响太平洋SST分布和全球增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2.
酸法地浸采铀对铀矿层的地下水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当开采结束后将形成酸性地下水污染羽。为恢复含矿含水层的水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自然净化是一种较经济的方法,但是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某退役地浸铀矿采区含矿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方法来研究酸性污染羽在含水层中的自然净化作用。研究中使用PHT3D模型模拟污染羽的运移,模拟反应组分共12种、沉淀溶解矿物共6种,模拟时长为5a。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形成了由方解石、Al(OH)3(a)和 Fe(OH)3(a)反应所控制的pH缓冲区;随着酸性污染羽的向下游高pH值地下水区域移动,方解石溶解与石膏沉淀反应可使SO42-浓度产生明显下降,其他主要金属离子污染物也有明显的自净作用。  相似文献   
133.
中国锑矿主要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锑矿是中国的优势矿种之一,但2011年被英国地质调查局列为全球第一紧缺矿种。本文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资料及III级成矿区带研究成果,简要总结了中国锑矿资源特点,初步将中国锑矿划分为13个矿集区,简单介绍了这些矿集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剖析了6个重点锑矿集区的成矿特征。结合近几年锑矿勘查的新进展,对锑矿集区的资源潜力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藏南、西昆仑等地尚有一些有待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已有老矿山深部及外围仍有找矿潜力,指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4.
利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资料(日本25年再分析资料),对登陆中国的变性加强(IET)和变性减弱(WET)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计算其动能收支项。分析表明:(1) IET(WET)在强(弱)的高空槽以及高空急流的影响下,高层辐散增强、低层辐合增强(减弱),上升运动明显加强(微弱加强),相应的IET(WET)变性加强(减弱)。(2) 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的增加(减少)是IET(WET)变性后的低层气旋加强(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则与TC低层斜压锋区的发展密切相关。(3) IET(WET)受强(弱)的高空槽影响,高层旋转风动能制造相应增长(耗散),有利(不利)于其维持。   相似文献   
135.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古代交通路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环境极为严酷,交通十分困难。但据文献记载,古代曾有以下5条路线,即丝绸之路的南道、姑墨—于阗道、坎城—神山堡—疏勒道、焉耆—于阗道及抒弥—龟兹道,却不乏我国古代人民的足迹。根据现存历史文献反映,晋代高僧法显是我国第一个从东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玄奘是第一个把塔克拉玛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的人。  相似文献   
136.
高、低水流能态区形成条件不同,其识别对于预测动床阻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量纲一阻力方程推导了一个新的高、低水流能态区判别函数,包含悬浮数和水流作用数2个量纲一参数,提出了能态转变角和能态转移路径的概念,从流动阻力角度重新审视了水流能态区分问题。通过国内外4 176组水槽和野外实测数据对该函数进行率定,确定了高、低能态区的临界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低能态区预测精度约为91%,高能态区约为85%,综合精度约为89%;在细沙河流中,随着水温的降低,更易发生水流低能态向高能态的转变。本文建立的判别函数不仅可高精度识别水流能态区,还可分析水温对能态区过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利用CFCs定年数据计算静升盆地含水层渗透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利用CFCs(氟氯碳化合物)定年数据,计算山西静升盆地含水层渗透系数。结果表明:补给条件较好的区域与补给条件差的深层承压区相比,地下水年龄偏年轻;从冲洪积扇顶部到扇缘,地下水径流逐渐变缓,含水层渗透系数变小;盆地南部较北部,地下水流动缓慢,渗透系数整体偏小。该方法获得的渗透系数符合实际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8.
以往研究认为煌斑岩类及其风化壳因规模小且稀土元素难以高度富集,不易形成稀土元素矿床。然而,本文通过对黔东南麻江隆昌、龙山、大塘、石板寨及和尚坟地区20件风化煌斑岩类中稀土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发现,风化煌斑岩类中稀土元素含量普遍偏高,ΣREE+Y介于558. 78×10-6~2409.94×10-6(平均1461.21×10-6),其中LREE平均1346.44×10-6,HREE平均53.52×10-6,稀土元素具有高度富集甚至成矿的潜力。其中石板寨、和尚坟煌斑岩风化程度较强,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较高,隆昌、龙山等地煌斑岩风化程度相对较弱,稀土元素富集程度相对较低。煌斑岩类风化壳中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且以La、Ce、Nd、Pr相对富集为特征。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风化煌斑岩类中稀土元素多以稀土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中以独居石为主。  相似文献   
139.
中国西部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壳水平运动与空间重力变化的关系,得出:地壳划分的长方体在单一方向上水平位移引起的空间重力变化呈负对称分布。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的数字高程以及GPS观测速率数据,计算了中国西部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将其与卫星重力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0.
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造矿铬尖晶石蚀变特征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萨尔托海矿区25矿群矿体边部、接近围岩造矿铬尖晶石的镜下观察发现: 造矿铬尖晶石由三部分组成, 自核部至边部依次是未蚀变的核部(灰色)、早期蚀变的中间带(灰白色)和晚期蚀变的边部(浅灰色)。探针分析上述三部分的成分, 得出早期蚀变中Al大量流失, 而Fe发生富集, 晚期蚀变Al、Cr、Mg相对于早期蚀变发生富集, 而Fe大量流失。通过研究区造矿铬尖晶石与国外变质超基性岩副矿物铬尖晶石对比, 认为早期蚀变对应的低角闪岩相变质, 温度为550℃~600℃, 晚期蚀变对应的是绿片岩相变质, 温度为350℃~500℃, 核部对应蚀变环境介于低角闪岩相和高角闪岩相之间, 稳定温度高于600℃, 故未发生蚀变。通过分析区域变质特征并结合造矿铬尖晶石所处的空间部位, 认为晚期蚀变是达拉布特蛇绿岩定位后期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 推测早期蚀变可能与蛇绿岩构造侵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