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9 毫秒
241.
中国大陆东部中-弱活动断层小区的震级-频度关系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指数函数部分(即G-R关系)的最大截距震级a/b明显偏小于当地的特征震级MC。为了能利用参数a/b间接估计断层小区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文中发展了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建立断层小区长期震级-频度关系的方法,计算出130个断层小区按t=500a归算的G-R关系参数at/b值。分析表明,断层小区已发生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at/b值呈正相关,且随着at/b值的增大,最大地震震级Mmax的上限呈现较平整、单调上升的特点。已基于这种特点分别建立起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与东南沿海三大区域的最大地震震级上限Mmu-at/b值关系的3个经验公式,作为利用at/b值估算断层小区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的经验模型。文中应用新发展的方法与模型估计了若干断层小区的潜在地震最大震级。研究还揭示出中-小震群、余震和触发型地震序列、人为诱发地震等现代异常地震活动以及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等均对断层小区的at/b值计算有影响  相似文献   
242.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地质解释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浅层地震勘探是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常用的手段,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分叉、合并、弯曲、中断、尖灭等被用作判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松花江北的吕刚屯、巨宝屯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T0为下更新统砂砾石层等松散堆积和白垩系砂岩、泥岩的分界面,反射波组清晰。T0-1波组为砂砾石层和黏土层、或砂砾石层和粉细砂层的反射界面,反射波组振幅大,能量强。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和测线上的钻孔资料,认为阿什河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滨州断层错断了上更新统下段。而通过建立高精度的钻探联合地质剖面、地层年代测试和地层对比,确认阿什河断层没有错断第四系,滨州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最后,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变化等解释了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中断、弯曲并非断层活动的结果,而是由第四纪地层相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243.
3届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于2007年2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孙继敏、徐锡伟、方念乔、方小敏、钟大赉、郑德文、丁仲礼、丁林、姚檀栋、刘小汉、刘静和付碧宏等人围绕中国西部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等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围绕这些主题,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是马宗晋院士倡导,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共同发起的。由各单位轮流主办,欢迎地学界各兄弟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学术沙龙活动。第3届北郊地球科学学术沙龙于2007年2月9日举行@王二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244.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大地震可能产生巨大的灾害 ,包括高的振动破坏和强的断裂地表错动。因此 ,城市范围内的直下型活动断裂和隐伏活动断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立足于城市环境复杂、污染重、干扰强的特点 ,文中介绍了城市活动断裂探测的主要方法 ,包括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多种探测方法。在地质地貌方法中 ,最新断裂活动面的断错地质地貌制图及针对断裂新活动和古地震研究的钻探和槽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年轻地质体和地貌面年龄测定是一项关键技术 ;地球化学探查 ,尤其是多种气体测项在隐伏断裂初步定位中起到先锋作用 ;在各种地球物理探测中 ,浅层地震勘探起着关键作用 ,而在探查活动断裂深部背景和孕震可能性时 ,各种深地震探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这一新的工作中 ,必须更多地强调和更好地做到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探测的结合 ,做到多种探测手段和勘探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样才能做好断裂定位、断裂活动性判定及分析断裂孕震条件工作。  相似文献   
245.
变形分解作用是描述总的构造应变变形如何分解到一定意义分量的一个运动学概念。变形分解作用形成的构造应变变形分量之间的分解可以是表现在应变场的不均一性,也可以是同一应变场的,还可以是表现在构造力学性质、变形机制等的差异。因此,作为一种运动学概念,它涉及多个构造应用领域,研究者建立了多种不同的变形分解作用运动学模型并讨论其控制因素。为构造变形分解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系统思维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更系统的认识相关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的联系。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变形分解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6.
延矾盆地北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的地表地质构造、浅层探测与深部探测等资料基础上,利用高精度地震局域网的数字地震记录,分析了延庆矾山次级盆地北缘断裂上的微、小地震活动特征, 及其与地表活断层和深部地壳结构关系. 通过对地震局域网获得的微、小地震的精确位置、震源机制解及其特点的分析,厘定了地表活断层延庆矾山盆地北缘断裂属旋转平面状正断层,揭示了延怀盆地区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地壳脆韧性变形随深度的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247.
1303年山西洪洞M8大地震距今已700年. 为了分析长期地震危险性,本文将山西断陷带太原——临汾部分划分为5个震源段,根据历史地震和GPS观测资料,估算出各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与强地震平均复发间隔,进而根据最近30多年的台网地震资料计算获得的b值图象,分析不同段落现今应力积累的相对水平. 主要结果表明:临汾盆地段的平均地震矩率为2.211016~3.031016Nm/a, M7.5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为1 560~2 140 a. 灵石——洪洞段M8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在4300~5100 a之间, 相当于平均矩率为2.581016~3.101016Nm/a. b值图象显示灵石——洪洞段与临汾盆地段现今处于低或较低的应力水平,可能反映自1303年M8和1695年M7.5大地震破裂后,这两段的断面强度至今仍未恢复. 候马段和介休——汾阳段具有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并结合平均复发间隔估值,判定这两个段落可能是未来强震的潜在危险段.   相似文献   
248.
对采自西藏金沙江缝合带的花岗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花岗岩样品属于前人所划分的念青唐古拉岩带中的安多和班戈岩体 ,为花岗二长岩 ,属于钙系 -钙碱性系列。其中属于安多岩体的样品与前人在该地区所描述的稍有不同 ,主要表现在更为酸性和富钠 ;其稀土配分的右倾斜率较小 ,所测得的K -Ar年龄 (15 7Ma)也较前人的结果年轻。属于班戈岩体的其他样品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所获K -Ar年龄数据(12 1Ma)也在前人测定的结果范围内。此外 ,对其中 1件样品的黑云母和钾长石的4 0 Ar/ 39Ar分段加热测定 ,获得了 (12 9± 1 9)Ma和 (131± 1 9)Ma的坪年龄 ,并揭示出岩体冷却速度较快、侵位较浅的特征  相似文献   
249.
晋北张性区盆岭构造及其形成的力学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晋北张性区内各断块有规律地掀斜构成了典型的盆岭构造。本文根据晋北张性区内主要断块边界断裂的产状变化、扩展规律,地层倾斜及河流阶地资料的观测和研究,定量地再现了不同时期各断块的掀斜量和边界断裂两侧的差异运动幅度、速度等,指出晋北盆岭构造具有控制断块掀斜的边界断裂由西向东发展和各断块的掀斜幅度西大东小的特点,引进了与上述特征相一致的“水平扭转式掀斜”的概念。从其形成的力学机制来看,包括系舟山、五台山、恒山以及蔚县盆地南北两侧等断块在内的晋北张性区各断块由西向东发展的水平扭转式掀斜所组成的盆岭构造格局是山西右旋剪切带北端张性区构造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产物,是剪切带尾端张性区地壳局部性伸展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50.
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是历史破坏性地震频发区,震源机制解和地震地表破裂带等反映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新生走滑断层,很难用地壳的伸展构造系统来合理解释.首先对1679年三河-平谷M8.0级地震的大厂隐伏凹陷西边界夏垫断裂进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上盘钻孔地层进行标定,然后在河套断陷盆地带大青山南麓晚更新世湖相地层中识别出2期角度不整合面(UC1和UC2),并进行了系统测年,综合近年来活动断层比例尺填图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明确指出,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区,代表新生代早期地壳伸展运动的铲形正断层的活动性在上新世至第四纪早期逐渐减弱,到晚更新世早期基本停止活动;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大青山构造运动为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最新一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区域剪切应变条件下新生走滑断层形成和扩展,并伴随相关地震活动.最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以及其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强烈东向推挤作用.这些新认识对深化华北克拉通破坏区地震发震机理研究,理解板内最新变形动力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