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ive block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with surface ruptures as well as major and subordinate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first-order blocks. They are the Markam block (I),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Baoshan-Pu'er block (III), and Mizhina-Ximeng block (IV). Cut by sub-ordinate NE-trending active faults, the Sichuan-Yunnan rhombic block (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blocks: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the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while the Baoshan- Pu'er block (III)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sub-blocks: Baoshan sub-block (III1), Jinggu sub-block (III2), and Mengla sub-block (III3).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offset landform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basic types of active faults and their long-term slip rates along the major boundaries of active blocks of different order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are determined, through slip vector analysis, the motion states of the active blocks are clarified and the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on the block margins is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ctonic motion of the blocks in this region is a complex or superimposition of three basic types of motions: southeastward sliding, rotating on vertical axis, and uplifting. The Markam block (I),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II1), and middle Yunnan sub-block (II2) have a southeastward horizontal sliding rate of 1-5 mm/a, clockwise rotating angular rate of 1.4-4(/Ma, and uplifting rate of about 1 mm/a. The Baoshan-Pu'er (III) and Mizhina-Ximeng (IV) blocks have also been extensively clockwise rotated. This pattern of motion is a strain response to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asian plates and the localized deformation and differential slip on the block margin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ward mo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Because a set of transverse thrusts between the blocks absorbs and transforms some components of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sliding motion, the eastward escape or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limited as "imbricated thrusting transformation-limited extrusion model".  相似文献   
72.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2月24日10日03分,新疆伽师县境内发生6.8级地震,极震区烈度Ⅸ度,对邻近的巴楚县琼库尔恰克等乡镇造成严重毁坏和伤亡。地震造成灾害损失近14亿人民币。文章对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震害损失评估及地震应急工作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中国唐山 7.8级、1 995年日本阪神 7.2级、1 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 7.8级、中国台湾集集 7.6级地震等震例表明 ,巨大的地震灾害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层快速错动引起的。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城区已发现存在活动断层 ,还有许多城市及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尚不清楚是否存在活动断层 ,这给城市的安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因此 ,探明城市活动断层的分布并采取“避让”措施 ,是积极、主动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然而 ,由于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的环境复杂多变 ,常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探测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存在着诸多困难。因此 ,现有各种成熟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探测技术如何调整、改善其观测系统和数据处理方法 ,使之适合在城市复杂环境下探测活动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 ,是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探测研究中心 )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资助下 ,于 2 0 0 2年在福州市及其邻区开展了包括浅层地震反射法、浅层地震折射法、多道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地球化学、古地震探槽和钻孔等研究内容在内的城市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74.
川滇地区若干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们根据历史地震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川滇地区7条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结果表明,这7条断裂带的强地震复发表现出趋于随机的、随机的、以及丛集的行为,复发过程不具有良好的准周期性,也不存在强度-时间或者时间-强度的相依性。组成断裂带的强震破裂段落的数量越多,复发过程就越复杂。相对的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其中,活跃期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的离散性较大,可用Weibull分布近似描述;而平静期的持续时间分布的离散性较小,可用正态等分布近似描述。不同相对活跃期的持续时间及强震的数量差别很大,导致相对活跃期并非准周期重视。因此,基于断裂带整体强震复发间隔分布的中长期危险性概率评估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5.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 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 4个探槽 ,共揭露出 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 ,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 ,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 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 0 5~ 1 5m之间 ,与鲜水河 -小江断裂带历史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量进行对比 ,估计它们的震级都在 7级以上  相似文献   
76.
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随埋深、倾角、断裂力学性质和断面位错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对于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宽度随覆盖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特点 ,具有从小到大 ,再变小的特点 ;地表破裂带位错量峰值随埋深线性递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隐伏正断层倾角越小 ,地表破裂带越偏向下盘 ,并且 ,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变小。与隐伏正断层相比 ,隐伏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差随埋深衰减更快。随着隐伏活断层断面上位错量的增加 ,地表破裂带宽度会显著变宽 ,位错量也随之增大。这些认识和计算结果为城市规划、各种生命线工程和建 (构 )筑物的跨断层设防 ,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77.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 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  相似文献   
78.
采用浅层地震技术对北京市立水桥附近的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浅部活动特征进行探测, 研究其活动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立水桥附近区域的浅部(150 m以内)地层为3层结构, 黄庄—高丽营断裂是由多条断层组合而成的、至今仍在活动的隐伏断裂;断裂上盘存在沉降中心, 不同时期沉降中心位置不同、沉降幅度不同;受沉降中心的牵引, 沉降带边缘产生了多条小断裂。这些特征为黄庄—高丽营隐伏断裂的整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也为浅部活动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9.
从地震丛集的大量实例出发 ,讨论了地震丛集与断裂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基本规律、机理问题及对地震预测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祁连山断裂带东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认为 1 92 7年古浪 8.0级地震的发生对此区断裂的地震潜势产生深刻影响 .它可能暗示 :此区内的未来大震与 1 92 7年古浪地震分属两个地震丛集期 ;古浪地震的发生使得作为危险段落的金强河 毛毛山断裂上的挤压应力显著增大 ,从而延迟了未来大震的发震时间 .  相似文献   
80.
阿尔金南缘断裂安南坝段滑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航、卫片解译,对阿尔金南缘断裂东端附近的安南坝段的断裂滑动量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在安南坝盆地南缘,冲沟的阶地位错量分别为T1=2.5m,T2=23m,T3=48m,T4=96m,T5=185m。最大走滑量可达3500m,估计平均水滑动速率约为3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