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8篇
  免费   943篇
  国内免费   1210篇
测绘学   740篇
大气科学   983篇
地球物理   525篇
地质学   2924篇
海洋学   897篇
天文学   117篇
综合类   428篇
自然地理   47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2篇
  1956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61.
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环境决定了水体沉积物中各种生命所需元素的最终归趋,沉积物-水界面是水相与沉积物相氧传递的重要场所,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氧传递的重要因素.选择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御临河为研究对象,根据长年监测数据建立实验室模型,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测试仪及微电极测试系统构建了非侵入式涡度相关测试系统,探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静止状态下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非静止状态下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随水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氧通量求解对应流速下垂直涡动扩散系数并进行线性拟合,当水体流速为0.01~0.14 m/s时,垂直涡动扩散系数与水体流速的相关性最好,此时沉积物-水界面氧通量的传递以涡动扩散为主导.  相似文献   
962.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广泛发育一套火山灰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地层,但是芦二段页岩油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仍然不明确.本研究开展了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分析、岩芯常规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全岩X射线衍射(XRD)、薄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ESEM)、高压压汞(HPMI)-核磁共振(N...  相似文献   
963.
自20世纪以来,在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资料、相关文献以及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将近百余年(1900—2020年)洞庭湖湿地面积与格局变化划分为4个阶段,并重点分析了各阶段影响湿地演化的驱动因子及相互作用关系。1900年以来,洞庭湖湿地面积变化可分为1900—1949年的明显下降期、1950—1978年的快速萎缩期、1979—1998年的稳定期以及1999年至今的略微回升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对稳定阶段、1950s—1990s的水域向洲滩转化阶段以及21世纪以来的洲滩向水域转化阶段。不同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与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湿地演变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导致湿地演变的速率与方向有所不同。围湖垦殖与退田还湖是导致湿地面积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气象波动、水库建设、湖区采砂以及河道整治等则通过改变入湖水文泥沙情势影响湿地格局变化,并影响围湖垦殖与退田还湖等活动。为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在湿地演变中的参与度逐渐增加,对围湖垦殖的态度发生了“鼓励—参与—禁止—还湖”的转变,为近百余年洞庭湖湿地演化的核心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964.
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北运河水系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质量,于2015年5月对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别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底栖动物BI指数法对北运河水系进行水质评价,并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判断正态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水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3种,隶属于3门4纲6目11科11属,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整个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单一;底栖动物BI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72%的采样点水质为中污染(Ⅳ)或重污染(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超过57%的采样点水质为Ⅳ类及以下;根据K-S检验,两组评价得分均符合正态分布;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种评价结果呈显著正相关.两种评价结果总体上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均显示北运河水系整体水质状况较差,干流水质状况优于支流,上游水质状况优于下游,温榆河上游、坝河下游、通惠河上游和凉水河的水质状况较差,温榆河源头和坝河上游的水质状况较好.两种评价结果在个别点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基于水体理化因子的评价结果稍优于水质生物评价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两种评价方法在时空尺度上存在差异.针对城市化水平较高、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北运河水系,同时采用这两种评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其复杂的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65.
构造活跃地区阶地的发育对于分析不同时间域下的构造变形或气候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定量方法提取和精细刻画这类地貌特征显得极为重要。R语言是一种集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于一体的优秀编程语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但尚未应用于地质与地貌学领域。文中以海原断裂带景泰—哈思山段的米家山东侧保存较好的多级黄河河流阶地为研究目标,初步尝试基于R语言对Sf M技术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完成了对米家山黄河阶地的半自动提取,共划分出20级河流阶地,同时揭示出较年轻的阶地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延伸性,而较老阶地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则相对较差,且老阶地变形逐渐趋于明显,阶地年龄越老,其似半抛物线形态的翘曲越明显,反映了米家山东侧多级阶地形成后的不同演化历史。此次试验结果表明R语言有望成为高精度地形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66.
徐国林  陈龙伟 《地震学报》2019,41(5):671-679
为研究液化场地上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特性,本文利用11组液化场地实测记录,对液化场地的地震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场地液化后,地表加速度幅值减小,长周期成分显著增多,记录中出现明显的 “尖刺” 。对比国内外抗震规范设计反应谱与液化场地实测加速度反应谱,分析得出:在短周期T<0.3 s,规范设计反应谱值与实测记录反应谱基本一致;在中长周期段0.3 s<T<1.5 s,规范反应谱值明显低于实测记录反应谱值;在长周期段T>1.5 s,规范设计谱较实测记录反应谱值略低。基于5种数值方法模拟的液化场地地震动结果显示: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基本高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或与之吻合;而周期T>1.0 s时,数值计算的反应谱值均低于液化场地实测反应谱值。   相似文献   
967.
968.
高聚物防渗墙是一种新型的防渗加固结构,具有快捷、超薄、微创等优点,正逐步成为中、小型水库及堤坝防渗加固的重要措施.防渗墙的完整性对于实际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针对防渗墙完整性的无损检测方法还不成熟.高密度电法以岩土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下稳定电流场分布规律来探测地下地质问题.本文针对高聚物防渗墙完整性运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无损检测,通过调节电极排列布设方法,基于采集的数据进行反演,结果表明:高聚物防渗墙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符合堤坝防渗质量要求;施伦贝格方法对高聚物防渗墙完整性的检测比较有效,同时可以检测到墙体的缺陷部位;土体充分固结有利于检测精度的提高;电极距合适的间距大小是1 m;三维检测并不适用于工程中高聚物超薄防渗墙的检测.  相似文献   
969.
河南省地震局灾情速报员队伍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在册灾情速报员多达3万余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灾情速报员数量过多、管理不易等问题,为确保河南省地震灾情速报员队伍发挥作用,以河南省现有行政村点为基础,根据空间均匀分布的原则,以5×6 km为格网单元,对ArcGIS的三种不同的点抽稀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SubsetFeatures和SubPoints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6000多个行政村点,依此为依据报送人员名单,以保证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有3~5名灾情速报人员组成河南省骨干灾情速报员队伍,从而强化灾情速报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970.
目的:探讨螺旋CT各参数鉴别尿路结石成分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我院112例尿路结石患者的术前CT图像资料,测量尿路结石直径(d)、平均CT值(HUm)及CT值标准差(HUsd),并计算平均CT值/直径的比值(HUd),再以术后红外线光谱结果为参照标准,比较各类结石成分d、HUm、HUsd及HUd的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鉴别结石成分的效能。结果:尿酸结石21例、一水草酸钙结石49例、碳酸磷灰石10例和混合结石27例,尿酸结石的HUm、HUsd及HUd值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结石;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一水草酸钙结石、碳酸磷灰石、混合结石)之间的HUm、HUsd及HU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尿酸结石之间的HUm、HUsd及HU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结石的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Um、HUsd及HUd鉴别尿酸结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444、0.915、0.972及0.858。结论:螺旋CT的HUm、HUsd及HUd值均能鉴别尿酸结石和非尿酸结石,其中以HUsd的鉴别效能最佳,但不能区分各类型非尿酸结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