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滇东北地区位处不同构造分区的交界地带,发育有多样的断裂构造,其中昭通—鲁甸断裂和小江断裂带的部分区段均具备积累高应力的条件,具有较强的孕震潜力.本文基于覆盖巧家、东川、鲁甸等地区采集的区域大地电磁阵列观测数据,通过大地电磁三维反演,获得了该地区的三维电性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切片,完整地揭示了滇东北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昭通—鲁甸断裂在10 km深度以内发育有多个局部高阻区,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的东侧、东西两支交汇处在上地壳均表现为高阻,这些区域均展示出更强的孕震能力.根据低阻异常的分布,推测昭通—鲁甸断裂和小江断裂下方的低阻构造在中下地壳的多个位置发生连通.本文将研究区的地表热流、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地震与电性结构结合分析,推测在滇东北深部低阻层可能存在下地壳流,并且下地壳流的塑性流动为鲁甸的地震活动提供了深部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782.
东亚土地覆盖动态与季风气候年际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香宝  刘纪远 《地理学报》2002,57(1):39-46
以东亚地区1982-1989年时间序列降水资料及AVHRR 8km NDVI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别研究了东亚地区夏季(5-9月)降水及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并揭示了研究时间段内各自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用奇异值分解(SVD)模型方法分析了以降水变化为表征的东亚地区气候年际变化与土地覆盖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3.
一种参考站间双差模糊度快速解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对低高度角卫星模糊度解算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参考站间模糊度解算策略。该策略使用多路径削弱方法,以相位与伪距无电离层组合作为观测量进行滤波,对相关性较强的L1模糊度使用最小二乘模糊度降相关平差法进行整数估计,并行解算宽巷和L1模糊度。这套系统在四川完备参考站网络(SIRSN)中的实时测试说明,在中低纬度和中长基线的网络环境下,该模糊度解算策略是高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784.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东部坳陷带,新生代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挤压反转产生一系列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样式包括简单反冲反转或Y字型反转构造、地堑式背冲或对冲反转构造、高角度叠瓦状逆冲构造、后断叠瓦式逆冲构造、反冲叠瓦式逆冲构造、"似花状"背冲构造等。凹陷内发育东缘、中央反转构造带、西部斜坡等3个反转构造带。中央反转构造带反转作用最强,东缘次之,西部斜坡最弱。构造反转样式及其动力学过程主要与半地堑断陷陡坡犁形大断裂带的反转有关。  相似文献   
785.
利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动力学原理,从西风带系统、副热带系统、青藏高原影响系统和热带系统对影响广西低纬度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型,并给出相应的环流特征,为广西等低纬度地区的暴雨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86.
Discrete Alfvén eigenmodes in steady-state operation scenarios with negative magnetic shear in 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se magnetohydrodynamic eigenmodes are trapped by the α -induced potential wells along the magnetic field line. Here α =-q2Rdβ/d r with q being the safety factor, β the ratio between plasma and magnetic pressures, and R the major radius, and r the minor radius. Due to negligible continuum damping via wave energy tunneling, these Alfvén eigenmodes could be readily destabilized by energetic particles.  相似文献   
787.
利用改进的EEMD方法对我国四大流域GRACE水储量时序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信号分量。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变化信号具有多种周期特性,长江、黄河、淮河和珠江流域的水储量变化序列中分别存在3.05 a、2.37 a、2.37 a和2.13 a的水循环周期。  相似文献   
788.
采用1948-2007年共60年的NCEP/NCAR资料,计算了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降水量,并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明显的"湿池",湿池有3个可降水量中心,分别位于高原西南部、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湿池3个中心的可降水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年代际特征,高原西南部以13.9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南侧9.2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高原东南部时间尺度2.6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趋势分析表明,高原西南部的可降水量可能开始增加,而高原南侧和高原东南部的可降水量应该依然处于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789.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地区 (以拉萨站为代表 )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情况 ,分别使用常规观测站资料和自动观测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使用的是逐日太阳最大总辐射以及出现太阳最大总辐射的时刻。 1993年开始实施的中日亚洲季风研究计划 ,太阳总辐射是每隔 2 0 min采集一次。基于上述资料研究发现有青藏高原太阳总辐射大于太阳常数的反常现象。并对这种反常现象进行了统计 ,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最后在非局域力学平衡 (NLTE)假设下 ,对出现这种现象提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90.
设计了一种LRC电路控制的瞬变垂直磁偶极子场源,该场源可通过线路中的电阻R调节其振荡频率和衰减速率,以获取高能量、穿透能力强的时域电磁波信号。理论分析表明接收波形随距离衰减的程度远大于随电阻率减小而衰减的程度;当观测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或电阻率小到一定值时,记录的时域波形近似为源信号的包络线,这样就相对简单且易于测量其峰值旅行时,从而达到高分辨率成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