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135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669篇
海洋学   13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71.
全球变暖背景下海螺沟冰川近百年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对100 a来各种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300 m,年均升高1.64 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 a冰川后退1 821.8 m,年均后退24 m.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45 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 825.5 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 mm(水当量).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72.
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耐老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因一般高分子材料容易老化 ,尤其是在沙漠环境下 ,强烈的热光辐射、氧化更加速其老化过程。SH为新型高分子固化材料。本文通过SH固化沙体的室内老化试验 ,初步研究了SH的耐老化特征。结果表明 ,在间断或连续紫外线辐照下 ,SH耐老化性能优于同类其他固沙剂 ,可用于沙漠地区固沙  相似文献   
973.
由刘元龙和王谦身提出的用于反演重力资料以估算地壳构造的压缩质面法,是用二维方柱体来近似地质体,而为了得到反演问题的解,又将二维方柱体近似地表示为压缩质面,使矩阵分析方法得到实际应用。利用这种压缩质面法,可根据实测重力异常资料反演莫霍界面的分布,而在已知几层密度差异的条件下,还可反演多层密度界面,(如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的分布。  相似文献   
974.
因子组合方法在新会持续高温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新会1957—2003年气温和降雨量资料,应用因子组合方法寻找影响新会6-9月长时间持续高温天气出现的因子。结果显示,能够准确地预报夏天是否出现持续高温天气≥6d,从而有效地提高长期天气、特别是小概率事件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75.
以物理模型为指导开展中尺度地震预测试验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矿山、火山作为中尺度地震试验场。  相似文献   
976.
后记     
气候和环境问题是当代科学界和公众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全世界的持续发展。自1996年创刊以来,本刊遵循创刊的宗旨:“一方面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  相似文献   
977.
西太平洋Benioff带的形态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0~1998年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 Benioff带形态,发现各区域Wadati 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俯冲速度越大,倾角越小;利用1976~200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地震断层类型也与俯冲速度有关,俯冲速度大的地区逆断层数量高达74髎以上,俯冲速度小的地区正断层数量上升到45髎左右;本文还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水平向运移的主动力方向,认为该方向为283°.  相似文献   
978.
突水溃沙是西部矿井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为研究突水溃沙灾害的临界判据与水沙运移特征,以榆横矿区含水层风积沙为例,采用自主研发的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设备,对4种不同粒径范围的风积沙进行了沙粒起动试验和溃沙试验,对混合风积沙进行了水沙两相高速渗流试验。得到了影响突水溃沙的2个临界速度条件:第一临界速度即沙粒起动速度,为0.38~1.26 mm/s;第二临界速度即溃沙临界速度,为2.48~3.54 mm/s。试验结果表明:体积膨胀是沙粒群起动的必要条件,突水溃沙灾害是起动的风积沙由量变逐步积累到质变的物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1)水携沙流动,(2)水沙混合流动,(3)沙携水流动。沙粒起动是水动能转变为沙动能的过程,溃沙时水沙混合流体运动表现为颗粒群浓度波传播的特征,沙粒间通过碰撞的形式传递能量。溃沙速率随初始水力梯度的增大呈指数增长,单位时间内溃沙量随水力梯度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979.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是由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的4个分会,亚欧2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质学家合作完成的。它是第一幅全面反映亚洲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的IGMA5000;第一幅按CGMW和IUGS国际标准编制的IGMA5000;第一幅在ArcGIS平台上建有空间数据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图方法编制的IGMA5000。图幅西起阿尔卑斯,东到马里亚纳海沟,北起北冰洋,南到爪哇海沟,空间数据库的数据量达到2.14 GB。本文介绍了IGMA5000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建设情况。IGMA5000的完成,为亚洲大地构造、成矿规律和资源环境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80.
一六钨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南缘,粤北曲仁盆地西南缘,是粤北地区近年来重要的找矿勘查成果之一。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矿床,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帽子峰组矽卡岩以及NWW向钾长石-石英-白钨矿脉和云母石英脉中。通过野外观察和镜下研究,本文将成矿过程分为矽卡岩期(A)和热液期(B),矽卡岩期可以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A1)、晚期矽卡岩阶段(A2)、钾长石英白钨矿阶段(A3),热液期可以分为云母石英脉阶段(B1)和石英碳酸盐阶段(B2)。矿区包含4种类型的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Ⅰ型)、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CO_2水溶液三相包裹体(Ⅲ型)、纯CO_2包裹体(Ⅳ型),Ⅰ型包裹体仅见于A3阶段;Ⅱ型、Ⅲ型以及Ⅳ型包裹体在A3和B1阶段石英中均有发育,在A3和B1阶段白钨矿中还发育Ⅱ型包裹体。A3阶段Ⅰ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2~381℃,盐度为30.1%~45.4%(wt%NaClequiv,下同省略),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4~363℃,盐度为1.49%~11.0%,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90~390℃,盐度为2.20%~6.88%;B1阶段Ⅱ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52~381℃,盐度为1.65%~9.32%,Ⅲ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281~378℃,盐度为2.00%~8.82%。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A3阶段和B1阶段流体中存在H_2O、CO_2、CH_4和少量CO_3~(2-),指示流体处于还原的环境。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盐度关系图表明,数据点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a区对应早期出溶成因的高盐度流体,b区反映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c区反映早期高盐度流体与低盐度地下水混合特征。各区包裹体代表了岩浆期后残余原始流体不同阶段的演化产物。通过Ⅰ型包裹体计算得出的成矿压力范围为86.0~415.8MPa,用Ⅱ、Ⅳ型包裹体对成矿压力进行校正得出,A3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86~115MPa,成矿温度为176~279℃;B1阶段成矿压力范围为55~93 MPa,成矿温度为160~228℃,估算成矿深度范围为3.62~4.26km。研究认为,流体在演化早期存在局部高压,流体不混溶作用要比外来流体混入更早发生,而流体混入促进了流体的不混溶作用。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外来流体混入以及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引起钨矿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