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2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430篇
测绘学   239篇
大气科学   429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970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24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介绍几种常用类型网卡在SCO Unix 5.0.5操作系统中安装步骤及故障排除,总结网卡安装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2.
论述了张北MS6.2、沈阳ML4.1、内蒙古ML5.9、日本北海道MS8.0、俄蒙中交界MS7.9、青海昆仑山MS8.1地震前后,锦州地震台体积式钻孔应变仪观测震前异常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潮汐因子、振幅因子、3点线性平滑滤波残差值等方法,识别异常。结果表明,体应变异常资料与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3.
湖南芙蓉锡矿床中萤石的Sr-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芙蓉锡矿床是一个新探明的超大型锡矿床,产于湘南的骑田岭花岗岩体中。本次研究测试了该矿床中与锡石硫化物共生的萤石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各矿脉中萤石的87Sr/86Sr比值并不相同,变化从0.70770~0.71484,反映了成矿流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并不均一。萤石的Sm-Nd同位素组成并没有构成很好的等时线,计算的ENd(t)值变化在-6.6~-9.8之间。萤石的Sr-Nd同位素组成并不同于花岗岩,成矿流体中的Sr和Nd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围岩的碳酸盐岩地层。  相似文献   
74.
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探宝号”船原有震源更新升级为阵列可变的BOLT震源系统。随着更新改造工程的成功,该船已成为具备承担高分辨率、常规、低频深水油气地震勘探的多功能地震调查船。本文介绍了地震勘探震源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三种阵列的分布、波形、频谱等特性。  相似文献   
75.
解古巍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2005,29(B11):450-453,i0001
华北蓟县系上部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之间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整合接触。近期在蓟县小岭子剖面发现洪水庄组顶部发育铁质风化壳,铁岭组底部有硅质褐铁矿屑砂岩,从而证明洪水庄组与铁岭组之间存在一次强烈的风化剥蚀,二者之间是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76.
针对农产品溯源中溯源编码通用性差、不便于查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地理网格技术与产地溯源码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二维码技术,提出了基于地理网格技术的二维产地溯源码编制规则,详细介绍了产地溯源编码的组成,并以应用实例验证了编码的实用性与便捷性。  相似文献   
77.
塔里木盆地(简称塔,下同)西南凹陷古新世阿尔塔什组发育巨厚层海相石膏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及灰岩,是塔西南凹陷断续海侵环境下多期次蒸发沉积的产物。野外调查显示,该层海相石膏岩出现于皮拉里、阿尔塔什、麻扎塔格及大山口地区的阿尔塔什组露头剖面。石膏岩在凹陷内分布广泛,在西昆仑山前、南天山山前及麦盖提斜坡带均有发育且沉积厚度比较稳定。石膏岩中主要盐类矿物为石膏、硬石膏。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石膏岩中尚含石盐、钙芒硝及含钾镁的硫酸盐等;石膏岩样品中石盐、石膏、硬石膏等多呈细晶或自形微晶,推测阿尔塔什组沉积期,古盐湖曾出现过富钾卤水;通过对皮拉里剖面石膏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揭示该地区古新世古盐湖演化过程中出现2个相对富钾峰值。在古盐湖演化过程中,由于多期次特提斯海水的侵入,凹陷内部阿尔塔时期发育了碎屑岩—巨厚层石膏岩—碎屑岩的沉积韵律,古盐湖卤水表现为淡—咸—淡的变化规律。伴随着阿尔塔时期4次大规模的海侵,石膏岩沉积从西昆仑山前扩展到麦盖提斜坡地带,海侵范围也逐渐扩大。在阿尔塔什组顶部发育中厚层灰岩,显示在阿尔塔什组沉积晚期,塔西南凹陷沉积环境从●湖相逐渐向浅海相环境演变。  相似文献   
78.
滇东北火德红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研究滇东北火德红铅锌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矿金属和成矿流体来源,进而对其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围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火德红铅锌矿床为后生热液矿床,铅锌等成矿金属物质随热液进入赋矿围岩,结合围岩蚀变特征判断,其应属中_低温热液成因;闪锌矿与黄铁矿的δ34S主要分布在-17‰~-11.4‰,其S源极可能来自生物成因硫酸盐还原,与川滇黔地区铅锌矿的S同位素来源(总体来自海水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有着明显的不同;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窄,均为正常Pb;Pb同位素主要来自于上地壳,有少量岩浆物质混入。上述特征表明火德红铅锌矿床为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后生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机制与典型MVT型铅锌矿相似。  相似文献   
79.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海相烃源岩,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不同类型油气分布与不同时代烃源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垩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按照盆地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烃源灶与油气关系,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及乌伦古5个油气系统及15个子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80.
以SPOT5及E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3D GIS遥感技术,通过对研究区岩性地层、线性构造、环形构造等地质体的遥感影像特征系统总结,结合野外调查,建立岩性地层及构造解译标志,对宁夏贺兰山东北段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区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多被贺兰山岩群和古元古代花岗岩覆盖,中部及东南部大部分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东部石峡谷、黑龙贵及老石旦镇地区,主要出露地层有奥陶系及寒武系;研究区构造发育,主要分布在西部贺兰山基岩区,共解译出线性构造113条,以NEE向和近SN向线性构造最为发育,线性构造相互切割,形成"块状"特征;环形构造33个,在区域上总体呈SN向条带状分布;褶皱4处,均为紧密型褶皱组合;不整合界线1条;总体呈"西部构造发育,局部呈块状,东西差异明显"的特点。实践表明,在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提高区域地层构造认识以及遥感解译精度有较大帮助,能有效提高填图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