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7篇
  免费   402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测绘学   307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221篇
地质学   1145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6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3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42.
白岗岩型铀矿是重要的铀矿资源,但针对该类铀矿典型矿床遥感特征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文章以纳米比亚罗辛铀矿区为研究对象,获取了该矿区哨兵-2遥感影像,总结了矿区典型蚀变矿物的光谱吸收特征,建立了针对矿区地质体的增强与构造解译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大气校正与几何校正,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波段比值等方法,提取了铁染、羟基和碳酸盐化蚀变信息。结果表明,罗辛铀矿中碳酸盐化蚀变在空间上与卡里毕比组的分布较为一致。通过选取合理的阈值,识别出与铀成矿相关的含大理岩地层。同时,对图像进行增强,并利用建立的构造解译方法,对罗辛铀矿的构造进行了识别。经野外查证,发现遥感识别构造、蚀变与野外查证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哨兵-2数据可以对白岗岩型铀矿的成矿条件与控矿要素进行识别,进而为铀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针对传统文物三维模型建模方法存在建模时间长、工作量大、经费花费多等问题,提出了利用Z+F 5010C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点云及全景照片,通过彩色点云直接拟合生成模型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制作模型能够体现纹理细节,其质量与扫描仪距扫描主题距离成反比,且与全景照片质量息息相关。本文提出了在保证点云密度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全景照片的方式来提高建模质量的思路,为以后研究提出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944.
李威  文志刚 《地质学报》2017,91(5):1120-112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广泛发育细粒沉积物。在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岩芯分析、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从湖泊演化过程中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条件、生产力变化及地化特征等方面研究细粒沉积物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而分析细粒沉积物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地区延长组长7沉积期,气候温暖潮湿,半深湖—深湖大面积分布,富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发育。该期形成的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受湖盆底形、砂体沉积模式的影响。尤其在长73沉积期,快速湖侵,湖水深度和范围急剧增加,古生产力高,湖泊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存在盐度分层,形成大面积缺氧环境,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大规模发育与保存,在深湖区平缓地带,陆源碎屑供给不足,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型为主,斜坡带半深湖区,陆源碎屑影响明显,粉砂质泥岩发育,干酪根以Ⅱ型为主,局部地区发育Ⅲ型干酪根。  相似文献   
945.
本文以宁南盆地北部的贺家口子清水营组剖面为研究目标,对古近纪晚期清水营组的岩性特征、石膏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水营组岩性以灰绿-紫红色泥岩、石膏及二者互层为主,可划分为8个二级沉积旋回和3个一级沉积旋回。石膏中CaO含量反映了咸化湖盆中石膏的化学沉积作用,Al_2O_3等为陆源碎屑来源,清水营组下段为盐湖深水环境沉积的纯净石膏;中段石膏沉积的水体较浅。清水营组下段地层泥岩TOC和生烃潜量(S_1+S_2)较高,说明在咸化湖盆演化早期气候较湿润、水体较深;而泥岩降解潜力相对小,反映有机质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陆源输入较多。在此研究基础上,认为宁南盆地清水营组沉积包括:蒸发岩的沉积和碎屑岩的沉积;咸化湖盆演化尚未达到钾盐等盐岩沉淀的高浓缩阶段。咸化湖盆演化主要经历了早期封闭深水盐湖发育阶段、中期封闭浅水盐湖鼎盛阶段和晚期开阔浅水盐湖消亡阶段。宁南盆地古近纪晚期咸化湖盆演化与盆地的持续构造沉降和各次级沉积坳陷最终连为统一的湖泊这一重大区域沉积事件有明显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946.
京张高铁怀来段位于怀涿、延矾盆地复合部位,盆地内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的差异及隐伏断裂稳滑活动产生的地面沉降无疑会威胁京张高铁的安全运行。依据工程地质钻孔及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构建跨活动断层地基土体二维地层结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开展考虑断层效应的高铁列车动载荷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研究。研究表明:列车动荷载主要影响50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随车速增加动荷载造成的土体竖向位移降低,随车重增加竖向位移增加;在列车动荷载和断层滑移双重作用下,随深度增加,土体竖向位移以受列车动荷载影响为主转为以断层滑移影响为主,50 m以下土体竖向位移全部由断层滑移所致,且紧邻断层两侧距离相同位置上盘土体竖向位移大于下盘。   相似文献   
947.
油气资源调查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中国实施油气地质调查井54口,2017年部署36口,大多采用机械岩心钻探工艺。本文基于油气地质调查井和机械岩心钻探工艺特点,从地层特点、井控、固井、录井、测井、井下复杂情况等方面对油气地质调查井钻井所面临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管理和作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为油气地质调查井钻井技术攻关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8.
早期长期浅埋、后期快速深埋及晚期强烈的侧向挤压作用是西部前陆盆地共性的地质演化过程,埋藏(机械)压实-侧向挤压过程对深层砂岩储层岩石物理性质与储集性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开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并与实际地质分析相结合,探索改造作用机制的演化过程,认为持续的垂向压实作用使储层碎屑颗粒由松散状至紧密堆积。在晚期侧向挤压、持续垂向埋藏压实共同作用下,深层碎屑颗粒表现为明显的共轭双方向定向排列特征。在快速垂向压实和强烈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下,石英、长石等颗粒内出现明显的无定向微裂缝、共轭剪切微裂缝。微裂缝的出现可增强颗粒的可溶蚀性,提高储层渗透性。明确埋藏(机械)压实-侧向挤压过程对深层砂岩储层物理性质与储集性的改造作用机制,对评价与预测深层有利储层的分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49.
永新金矿是近年发现的大型蚀变岩型脉状金矿床,闪长玢岩脉等与金矿脉相互穿切并侵入于上盘龙江组火山岩中。锆石LA ICP MS U-Pb测年显示,龙江组安山岩结晶年龄为(1137 ± 18)Ma,闪长玢岩结晶年龄为(1148 ± 19)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二者钠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大,相对富铝富铁、钙镁含量中等,从火山岩到脉岩表现为钙碱性向碱性系列过渡特征。火山岩、脉岩与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有很好的一致性,矿石稀土含量低于岩石。岩石微量元素总体显示Zr、Hf、Nd、U等明显富集,而Nb、Ta、Th、P、Ti等明显亏损。在Sr/Y-Y和(La/Yb)N-(Yb)N图解中,所有样品均落入经典岛弧岩石范围;在Nb-Y、Ta-Yb的构造环境判别图中均处于火山弧岩浆岩区,在(La/Yb)N-δEu变异图上落在壳-幔型岩浆范围。结合矿床稳定同位素及区域金矿时空分布规律等综合特征,认为永新金矿的形成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发的(火山)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50.
大型高速岩质滑坡的碰撞碎裂解体对其运动特性有显著控制效应,进而影响堆积体的地质结构和稳定性。本文以唐家山高速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分析原理,解译了滑体碰撞碎裂过程和特征。通过岩石坠落碰撞试验,量化了碎屑物粒径,岩块质量损失与碰撞速度的关系,得出碰撞速度增加会使碰撞块体质量损失增大,碎裂物粒径更小,从而降低滑体摩擦系数。开展碰撞前后岩块的岩石常规力学实验,发现碰撞后岩石的力学参数指标会降低。最后借助岩石滑槽碰撞模型试验,获取岩块撞击方式和撞击速度等对滑距和堆积形态的控制效应。研究可为高速岩石滑坡成灾范围的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