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2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龙门石窟碳酸盐岩体文物风化作用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傲  方云  徐敏  陈建平  范子龙 《中国岩溶》2012,31(3):227-233
为了研究凝结水对龙门石窟碳酸盐岩表面的风化作用机理,在现场进行凝结水观测、CO2浓度监测的基础上,利用自行研制、能模拟现场温湿度环境、能提供CO2外部来源,并能对反应过程进行监控的室内模拟试验装置系统对石窟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凝结水会造成碳酸盐岩表面的溶解,在CO2加入的条件下风化效果加剧,岩石的质量损失和孔隙率同时增大。经过78次的模拟试验后,灰岩岩样质量损失率为0.077%~0.088%,孔隙率由实验前的0.39%~0.40%增长到0.71%~0.74%;白云岩岩样的质量损失率为0.032%~0.038%,孔隙率由实验前的0.61%~0.68%增长为0.77%~0.85%;灰岩和白云岩的平均溶蚀深度分别为89.475μm和36.865μm,溶蚀速度分别为0.0956μm/h和0.0575μm/h,风化溶蚀作用对龙门石窟文物的影响破坏较大。   相似文献   
22.
胶东地区壳-幔作用与金成矿效应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胶东矿集区的形成、演化受地幔剪切带和深部流体控制,壳-幔作用和地球动力体制转换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聚集→成矿的基本动力学保障,构造应力场转换是其重要表现形式。郯庐断裂是深切地幔的成熟岩石圈断裂,是富含地幔流体的幔内剪切带,其内发生流体-热-化学-物理耦合,决定了胶东矿集区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其剪切深熔作用是成矿物质活化、运移的重要驱动力,是成岩成矿作用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地幔流体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碱交代热液,沿郯庐断裂带向上发散、运移,将含矿流体系统输运到更高的层位,为流体成矿作用提供了矿源。胶东金矿集中区为相对于周边的地幔隆起区,金矿床产于莫霍面的梯度变化处或变形部位,凹陷区局部隆起部位金的成矿强度明显小于其它地段。超大型矿床决定于超大型碱交代岩规模和深部流体活动强度及成矿元素的高效富集效应,在早期剪压体制下,流体组分、成岩组分和成矿组分大量交换运移;晚期剪张体制下,热液析出、交代作用和成矿作用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23.
渗水对龙门石窟的影响及治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严绍军  方云  孙兵  高洪 《现代地质》2005,19(3):475-478
根据龙门石窟的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结合3个试验洞窟(潜溪寺、皇甫公窟和路洞)的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分析了石窟内渗水的形成机理和破坏作用,并重点论述了治理措施。将龙门石窟的破坏作用系统地分为力学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3类,认为化学作用对文物的损害最为直接和明显;提出了“堵”与“疏”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将治理方法细分为堵来源、堵出口、外部疏导和内部疏导4种。根据调查结果,指出对于渗水严重的洞窟不宜仅采取堵出口的方法,宜先采取外部封堵、外部疏导和内部疏导等措施,待渗水量明显降低之后再采取内部封堵的办法。  相似文献   
24.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邓军  吕古贤  杨立强  郭涛  方云  舒斌 《地球学报》1998,19(3):244-250
构造应力场转换与界面成矿是成矿作用动力学的关键和核心,它决定着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转换表现为不同层次的构造叠加作用和韧-脆性变形的转换,以及同一构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构造部位应力的转换。成矿界面是物理化学条件突变的空间和场所,是成矿流体停积而发生矿质沉淀、富集、成矿之所在,主要表现为岩性、温度、压力、pH、Eh等方面的突变性,其力学性质及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是控制矿体形态、产状、规模,矿石组构,甚至矿石成分的重要因素。它们与构造应力作用大多有相关性,而与构造-流体的脉动性及空间分布关系尤为密切。作者在矿石构造多呈张裂状态,而矿脉、矿体及蚀变带多表现为压剪变形性质的地区详细填图成果基础上,探讨了构造-流体脉动规律与界面成矿机制,提出剪压变形构造岩相向剪张变形构造岩相转换而发生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5.
龙门石窟潜溪寺凝结水定量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龙门石窟雕琢于碳酸盐岩体之中,受水的侵蚀破坏十分严重,而凝结水病害是水侵蚀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潜溪寺是龙门石窟凝结水病害比较典型的一个石窟。凝结水的定量测试是评价凝结水病害和分析其形成机理的重要手段。采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在龙门石窟潜溪寺现场测定凝结水的凝结速率和凝结水量,主要包括试验仪器的率定试验和凝结水的定量采集试验,通过率定试验得到了试验时间和试验仪器误差的曲线关系,定量采集试验得到不同时间段的凝结速率。结合现场监测的凝结面积和生成凝结水的时间计算凝结水量。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仪器误差水量与时间可以拟合为线性关系;2010年潜溪寺的凝结水生成总量为200.68 kg,其量相当可观;潜溪寺内凝结水的生成速率上午最大,晚上最小;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分析,潜溪寺2006—2010年期间的年生成凝结水量呈波动状态,凝结水量的波动与年度的气候变化有关;2008年以来,潜溪寺的凝结水量有增多的趋势。位于南方的大足石刻凝结水的生成速率最高,位于北方的云冈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最低,龙门石窟的凝结水生成速率介于二者之间,这与3个石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关。  相似文献   
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地质教研室今年从日本引进一台多功能电动液压型土动二轴试验仪.该仪器具有闭合回路伺服液压加荷系统.可以在应力控制或应变控制条件下.对土或砂进行动态和静态三轴试验.动态试验可选用正弦、矩形和三角形三种波型,振动频率范围为0.01~10HZ.可以单独或同时对试样施加垂向和地向动应力.侧向压力可加至10kg/cm~2,最大轴向压力为500kg.所有的试益数据由电子传感器自动采集,并记录在电子记录仪中.现已完成了该仪器的安装调试工作,并已为教学、科研利生产的各种试验项目服务.欢迎各兄弟单位光临指导.  相似文献   
27.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溶蚀病害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碳酸盐岩体中,易于溶蚀。近年来,石窟区伊河水以及雨水中Cl-、SO2-3等有害离子明显增加,加剧了石窟的岩溶病害。在龙门石窟溶蚀现4、NO-4、NH+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岩溶的空间分布规律、岩体结构渗水连通网络和微观结构等方面探讨了溶蚀病害的机理。提出治理龙门石窟溶蚀病害的根本途径是治水,应该通过裂隙注浆,设置地表防渗铺盖和地表排水系统等止水措施,杜绝雨水入渗到洞窟内溶蚀雕刻品。此外,对现有岩溶沉淀物可以采用软化剥离的方法进行人工清除,对雕刻品上的溶洞、溶沟等可采用石窟原岩岩屑调制的修复砂浆进行充填修复。  相似文献   
28.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凝结水的定量研究中,由于雕刻砂岩风化表层的吸附作用,使肉眼观测圈定凝结水分布面积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千手观音凝结水区域红外辐射特征与周围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异,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千手观音造像区的凝结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千手观音造像区凝结水十分严重,即使在比较干燥的冬季,也有凝结水分布,面积约为9.26%,春季开始大面积产生凝结水,分布面积达51.05%,千手观音造像区不同部位的凝结水分布差异性明显,左下角凝结水最为丰富,从下往上凝结水的分布面积逐渐减少.研究表明,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精确地检测凝结水的面积.  相似文献   
29.
由于长时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足石刻产生了严重的地质病害.将高密度电阻率法、电磁波CT技术、钻孔电视技术和探地雷达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在大足石刻保护工程中.通过上述物探手段,查明了测区内主要控水构造或裂隙的平面分布规律、地下含水带的空间分布格局、第四系覆盖层的分布以及岩画赋存岩体的结构特征等,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为大足石刻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
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形成海底火山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 ;凡口型流体与深部建造的循环热液有关 ,形成中低温海底热泉喷溢沉积铅锌银汞矿床 ;红岩型流体与盆地成岩压实水有关 ,形成低温单一黄铁矿矿床。红岩地区盆地压实流体系统在盆缘古隆起地段形成红岩型黄铁矿矿带的同时 ,还形成特征的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产状和组构、白云石“亮边”和“雾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红岩型诸矿床的成因与盆地沉积物压实过程形成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