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1.
西秦岭海西-印支期裂陷活动及其与古特提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西-印支期,西秦岭地区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在前海西期变质基底之上发育三期裂陷活动(1.泥盆纪;2.石炭纪;3.二叠至三叠纪),造成该区地层展布呈条带状.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相间,以及活动型海槽沉积与稳定型浅海沉积相间的格局.是加里东期之后秦岭构造带东西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海西-印支期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为受位于古特提斯洋的坳拉槽,主要依据:(1)地层呈东宽西窄的剪刀形,犹如古特提斯构造带伸进中国古陆内的一段盲肠,并且位于中国古陆的凹入部位;(2)主要发育海相槽台沉积,且发育时限漫长,对应于古特提斯大约从4亿至2亿年的演化时限;(3)发育同沉积断裂,特别是同沉积正断层为主要的控相构造;(4)变质程度低,侵入岩及火山岩发育较少,并且火山作用西强东弱。这一认识对研究秦岭地质构造关键性问题得到较合理的解释。推断其主要构造型式为一具有向南倾主滑脱面的半地堑,是层控、热水沉积和浅成热液型铅、锌、金、银、汞、锑等矿产成矿的有利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上三叠统浊积岩系中波痕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宝  方国庆 《沉积学报》1994,12(4):124-131
西秦岭上三叠统为一套半深海环境中形成的陆源碎屑浊积岩系,于该该积岩系中发现了大量的波痕。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些波痕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鲍马尾序和浊积岩相组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波痕是浊流演化过程中转化而来的牵引流作用于底部床沙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甘肃天祝斜壕地区上奥陶统远源钙质风暴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甘肃天祝斜壕地区上奥陶统斯家沟组灰泥岩薄互层段和斜壕组黑色页岩段中发育一种间隔性(数十厘米至数米)出现的薄层(数厘米至十几厘米)浅灰色─灰白色的泥─微晶灰岩。其内部往往发育丘状、波纹伏、卷曲优等层理,层面多具波状起伏,底面可见小型槽模、沟模等,并且预底发育属Cruziana-Zoophycos混合相的遗迹化石。其成因是风暴作用形成的,属产于浅海陆架较深水地带的远源钙质风暴岩。  相似文献   
15.
华力西—印支期,西秦岭发育一个受控于古特提斯洋的坳拉槽,它是造成加里东期之后东西秦岭分异的主要原因并且控制了该阶段的成矿作用,西秦岭泥盆—三叠系既不是大洋沉积,也不完全是扬子北部大陆边缘沉积,而主要是叠加在扬子西北部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之上的坳拉槽沉积。  相似文献   
16.
古代深海底质氧控的遗迹化石群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中国 9个深海沉积区近 2 0条研究剖面的沉积地质学和古遗迹学的研究 ,获得了判别深海底质遗迹化石群落与含氧量关系的几点认识 :1深海贫氧的底质中因相对含氧量的差异 ,其代表性的遗迹化石组合也不尽相同。以Megagrapton,Paleodictyon和 Protopaleodictyon为代表的 A组合 ,以 Scalarituba和 Phycosiphon为代表的 B组合 ,和以 Chondrites和 Zoophyeos为代表的 C组合 ,所指示贫氧底质中的溶解氧含量 ,是随组合的不同而依次降低 ;2遗迹化石潜穴的粗细通常与底质含氧量呈正相关 ,即潜穴直径随含氧量降低而变细 ;3遗迹化石的分异度随底质含氧量降低而变低 ;4应用个别遗迹化石属判识贫氧环境要慎重 ,如 Chondrites或者 Zoophycos,不能不加分析地视为贫氧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 ,应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后 ,才能得出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边缘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层序地层分析,划分出下八道湾、上八道湾、三工河和西山窑等4个层序以及湖退体系域(RST)、湖进体系域(TST)、高位体系域(HST)和冲积体系域(AST)等四种类型的9个体系域.层序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湖水进退.RST中形成区域上广布的工业煤层;TST中的粗粒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发育很好的储层.快速湖进形成的TST与构造长期稳定形成的HST反复叠置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18.
方国庆  刘德良  冯江 《沉积学报》2000,18(3):445-448
波动是地质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壳的波状运动和变形是客观存在的。用波动论对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构造、沉积与古地理进行了探讨,将鄂尔多斯及邻区早古生代波状构造单元划分为 :阴山波谷带、伊盟波峰带、中部波谷带、渭北波峰带、北秦岭波谷带、阿拉善波峰带、贺兰波谷带、中央隆起波峰带、东部波谷带、苛兰波峰带。东部波谷带与中部波谷带的复合形成了东部波谷复合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东部盐洼区就是该波谷复合区的产物。在该复合区还形成鄂尔多斯盆地最为重要的下古生界烃源中心。中央古隆起波峰带与中部波谷带相复合形成定边波峰波谷复合区,使得中央古隆起在定边一带呈现出鞍状形态,从而合理解释了中央古隆起向北延伸至定边一带“断掉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芦山MS7.0地震前的电磁异常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北地震带18个地电场及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进行了跟踪与研究,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只有其中5个台站观测到了异常电磁信号. 研究表明, 地震前的这些异常信号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匀. 在时间上表现出震前电磁异常信号在出现的台站上不是同步的,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向震中方向迁移的趋势; 在空间上体现在成都以北的台站都没有记录到震前电磁异常信号, 主要出现在成都及其以南的一些台站. 芦山MS7.0地震前地震电磁信号出现的最早时间是震前21天, 其次是震前16天; 临震时间则为震前5天、 4天和1天. 通过接地极注入地下的大电流以及以往的震例分析, 认为仙女山台是又一个比较突出的电磁信号观测的敏感点.   相似文献   
20.
源自多个大电流源的华东地区地电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电流在地下流动特征与构造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多个强电流源的存在和大范围地电场观测站的分布格局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通过利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4个地点不同的高压换流站接地极向地下注入的大电流(1200~4780A)信号,研究了华东地区8个台站组成的地电场观测台网接收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推进了对地电流在地下传播特征的认识.研究显示:1从幅度特征而言,对于源自不同的大电流信号,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幅度特征有很大不同,而近处的浦东台只能观测到南桥大电流源的信号而观测不到其他3个大电流源发出的信号,存在着所谓的"敏感点"效应;2对于上海地区4个接地极大电流而言,能够观测到源自它们的附加地电场的台站最远为350km,在更远的台站则观测不到.3从均匀度方面而言,在每个台站对于不同的信号源,记录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在各方向上的长极距和短极距信号幅度之比可以有很大变化;4在方位特征上,只有崇明台站接收到的同里接地极和华新接地极大电流信号的计算方位度数与实际方位度数误差最小,分别为0.2°和0.8°.而在距离各个信号源最近的青浦台,这种误差要比崇明台站的大;5极化方向特征显示,在青浦台和崇明台所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中,存在着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信号极化方向是反向的现象,这与常理相悖,怎样解释该现象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从点电流源与台站测线布局构成的装置系统、大区域介质非均匀性、台站测区以及附近地区的介质细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