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沉积和储存了巨量的蒸发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盐类沉积和其它资源优势,成为地学领域各方向学者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德合作在盆地西部取得千米深的钻孔,上部400 m表现为碳酸盐粘土层与盐层的交替,盐层的矿物种类是石盐(NaCl),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无水芒硝(Na2SO4),钙芒硝(Na2Ca(SO4)2),杂卤石(K2MgCa2(SO4)4·2H2O),尤钠钙矾(Na4Ca(SO4)3·2H2O)和白钠镁矾(Na2Mg(SO4)2·4H2O),以石盐和石膏为主。碳酸盐粘土层中还出现了少量重晶石(BaSO4)、碳酸钠钙石(Ca2Na2(CO3)3)、钠钙矾(Ca2Na3(SO4)3(OH))、苏打石(NaHCO3)、斜碳钠钙石(Na2Ca(CO3)2·5H2O)、一水碳酸钠(Na2CO3·H2O)和水硼镁石(CaMg(B3O3(OH)5)2·6H2O)。碳酸盐粘土层中不同形态的石膏单晶、双晶和集合体,形成于次生浓卤水溶液,晶体形状与生长速度、溶液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关。单盐矿物石盐、石膏和无水芒硝从卤水中直接结晶,复盐钙芒硝、白钠镁矾和尤钠钙矾则由单盐反应形成。尤钠钙矾为罕见的亚稳定矿物,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该矿物形成温度远高于室温,可能是由石膏或无水芒硝在富Na SO4卤水溶液中反应形成。根据矿物种类、组合和阳离子含量推断,古卤水类型主要为Na Cl型,其次为Na Ca SO4、Na SO4、Na SO4 Cl、Na Ca SO4 Cl,少数层位为Ca SO4和Na Mg SO4型卤水。盐层和碳酸盐粘土层的交替说明,1 Ma以来钻孔所在区域为干湿交替气候,18个成盐阶段或气候干旱阶段出现在0.97~0.03 Ma,最早的两个蒸发阶段为0.96~0.97 Ma和0.87 Ma,其它蒸发阶段出现在0.78~0.03 Ma,厚盐层集中出现在0.5~0.03 Ma。  相似文献   
22.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56,自引:44,他引:1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3.6MaB.P.,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青藏运动开始,分为A(3.6MaB.P.),B(2.6MaB.P.)和C(1.7MaB.P.)3幕,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B幕黄土开始堆积,C幕黄河出现;昆黄运动(1.2~0.6MaB.P.)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青海湖孤立,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8MaB.P.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亚洲夏季风22MaB.P.已经开始,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亚洲古季风阶段.3.6MaB.P.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可能北半球进入冰期也与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3.
锡铁山铅锌矿床的成矿温度过去很多人认为是在中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及方铅矿、闪锌矿的矿物学研究,认为成矿温度应属中高温,具体理由如下: (一)方铝矿、闪锌矿的形态特征该矿床中方铅矿的晶形主要是立方体、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形。据前人的研究结果,这种晶形的方铅矿是在高温热液阶段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5.
处于季风三角区顶点部位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兰州-临夏地区高分辨率(23.6~88a/cm)黄土、古土壤记录揭示出在曾认为是温暖湿润的末次间冰期,无论是夏季风还是冬季风均表现出千年尺度上的急剧快速变化。变化幅度常达末次间冰期冷暖期气候变幅的1/3~1/2,变化形式多半为夏季风的突发性暴发与冬季风的逐渐增强相结合。即在夏季风盛行期有猛烈的持续降温;在冬季风盛行期也有强烈的增温。在末次间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5e亚阶段)它表现为夏季风的三次突然暴发和两次明显的冬季风增强,与最近格陵兰冰芯GRIP所揭示的末次间冰期气候不稳定性事实吻合。这说明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可能在北半球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6.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其中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通过盆地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演化以及其对构造和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表明:6.5~约1.8MaB.P.期间盆地沉积环境变化经历了8个阶段的演化,反映在此期间青藏高原北部经历了>5.4MaB.P.、3.6MaB.P.、2.6MaB.P.和1.8MaB.P.4次明显的构造挤压隆升运动,其中约1.8MaB.P.的构造运动可能使黄河向上游溯源侵蚀,同时切穿积石峡、李家峡和松巴峡而到达贵德盆地.研究时段内气候以干旱为主,但在6.2~4MaB.P.和2.1~1.85MaB.P.的两个时期气候明显湿润.  相似文献   
27.
柴西红沟子地区晚新生界磁组构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西地区发育良好的新生代地层是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环境变化的共同响应。对红沟子剖面新近系磁化率各向异性的测量分析认为,沉积物磁组构参数既揭示了沉积盆地及其周缘山地的环境变化特征,又反映了源区构造事件对沉积物及区域环境变化的制约。大量证据表明,柴西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以及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Ⅰ阶段(>16.5~14.2 Ma)构造活动强、气候干燥;Ⅱ阶段(14.2~9.8 Ma)早中期构造稳定、环境变化平稳,晚期构造活动加强;Ⅲ阶段(9.1~4.8Ma)早期构造活动加强,中期构造、环境较稳定,晚期则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8.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 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8.1MaB.P.前后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相对下沉地区接受红粘土沉积,六盘山地区开始隆起,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9.
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是重建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但陆地长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目前较为罕见.本文选取兰州盆地已具古地磁测年的永登剖面(厚度为330~1310m部分,年代介于44~ 15Ma)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44Ma开始其值先逐渐偏重后变轻(平均-24.6‰),至33.2Ma突然变重后维持相对稳定的高值(平均-23.7‰),再至25.5Ma后又变轻(-24.4‰),与全球氧同位素从长期演化趋势以及事件上均呈现出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与温度之间存在负相关.这表明兰州盆地中始新世-中中新世期间有机碳同位素变化可能受控于全球温度变化,温度的改变可能影响了陆源C3植物与湖泊内生沉水和挺水植物对有机质的相对贡献比例,确切的机制理解有待其他指标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30.
老挝含盐盆地白垩纪时期位于新特提斯域东南部,晚白垩世沉积了巨型钾盐矿床。其中,万象东南部的他曲盆地钻孔含盐系中硬石膏δ34SV-CDT值集中分布在13.8‰~15.3‰,与同期海相蒸发岩δ34S值近似,表明石膏为海相成因。据此,也进一步证实老挝含盐盆地成钾物质大多来自于同时期的古海水,但同时也受到大陆水的掺杂。依据老挝含盐盆地与思茅盆地钾盐矿床沉积时代相近,同时结合勐野井组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笔者初步认为两盆地在硫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近的海源特征,推断它们在海侵期可能曾连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