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牵引流沉积是继深水重力流沉积之后发现的又一种新的深水沉积类型,目前已发现的深水牵引流沉积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两种类型。综述了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於祖相 《地质学报》1997,71(4):336-339
长城矿产在铬铁矿体及临近矿体的铂砂矿中。呈块状聚集体或细脉状,分布在硫铱矿的边缘并交代它。不透明,金属光泽,钢灰色,条痕黑色。莫氏硬度H_M=3.7,显微硬度VHN_(20)=165kg/mm~2。均质性,无解理。计算密度D_(calc.)=11.96g/cm~3。7个电子探针分析的平均化学成分(%):S 7.2,Cu 0.3,Te 0.4,Ir 41.2,Pt 2.8,Bi 47.2,总量99.1。简化的化学式为IrBiS。5条最强X射线粉晶衍射线(hkl,d,I)为:210,2.75(70);211,2.51(60);311,1.860(100);440,1.090(50);600,1.027(50)。X射线粉晶衍射图谱与马营矿相似。进行对比后,长城矿可以指标化为等轴晶系、空间群P2_13。由X射线粉晶衍射线求得α=0.6164(4)nm,V=0.2342nm~3,Z=4。  相似文献   
23.
阮广招  陈亨顺 《福建地质》1997,16(3):143-147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应用潜水电磁铁处理桩孔施工中掉铁件事故的方法及操作要领,它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於崇文 《地质通报》2005,24(10):F0005
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西方和前苏联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  相似文献   
25.
谭现锋  朱学顺 《探矿工程》2005,32(10):26-27
介绍了在静态泥浆护壁的湿式旋挖工法中出现的埋钻事故的处理工艺以及在使用湿式旋挖工法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26.
云南富宁水合口金矿位于滇东南文山―富宁成矿带,属于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利用landsat 8OLI遥感影像对研究区进行1∶100 000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结合区域地质和化探异常等多元信息进行找矿预测,表明矿化蚀变、断裂构造交汇处和地球化学异常空间叠加部位为有利找矿地区,圈定了5个找矿远景区,为研究区开展下一步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7.
通过断裂分析及构造演化,并结合油气地化指标,综合研究认为,哈得逊油气的总体运移特征为“多期充注,晚期成藏”,即有垂向又有横向。海西末期-喜山期主干断层继承性活动,形成断穿石炭系底部的复活断层及伴生断层,沟通寒武系、奥陶系油源。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来自寒武-奥陶系的油气沿羊屋2 井区深大断裂纵向运移,哈得逊石炭系整体南倾,未发育有效圈闭,两期油气均未有效成藏。晚喜山期受南北向造山运动影响,石炭系地层发生翘倾作用,形成有效圈闭。同时,古生界的深大油源断裂复活,聚集在奥陶系古油藏中的油气沿断裂垂向调整至石炭系东河砂岩,并在北倾斜坡的背景下,油气自北向南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于哈得逊石炭系圈闭中,形成现今哈得逊油藏。  相似文献   
28.
川东南丁山地区是近年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裂缝的发育对页岩含气性及保存条件有重要的影响。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岩石脆性矿物含量、岩石力学参数等数据,深入分析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并探讨了裂缝发育对含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裂缝优势方位共6组,主要包括4组平面剪切缝和2组剖面剪切缝,其发育主要受2个方向、3个阶段的构造应力场影响而成;裂缝延伸稳定,平均密度小,宽度小,充填程度高,主要被方解石和黄铁矿等充填。裂缝受控因素主要包括古构造应力场、构造部位、脆性矿物组分、岩石力学性质等;断层对裂缝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断层两盘均存在裂缝发育程度急剧下降的临界范围,临界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高,超过此临界范围,裂缝发育程度变差且变化趋于平缓;不同期次的裂缝中,形成时间晚、规模过大、充填程度不高、与现今地应力方向一致或呈低角度相交的裂缝易造成页岩气的散失,对提高页岩含气性不利;龙马溪组岩石脆性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属中等偏上程度,有利于构造缝发育且可压性较好。随着距齐岳山断裂距离的适当增加,龙马溪组页岩埋藏深度适中,地层压力增大,抗压强度增强高,脆性指数适中,构造保存条件变好,有利于不同方位的裂缝发育和页岩含气量的增加,位于该区域的DY2井与DY4井均位于该有利区域,含气性良好。研究结果对下一步深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0.
以气温、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中国气候生产潜力(CPP),并从气候的角度估算了耕地上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人口数,以便增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气候资源最大人口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CPP总体呈突变性增加趋势,1987年为突变点,年最低、最高及平均值分别为689. 18、814. 56和744. 05 g·m-2·a-1。空间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部,最高值达2103. 56 g·m-2·a-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最低值为39. 28 g·m-2·a-1。2001—201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CPP年平均值相对于1961—2010年多年平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比例高的地区基本上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增加的区域达82%,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新疆西部、西藏北部及青海大部,远大于缩减的区域(17%)。1995—2010年,基于公里网格的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人口为46—2180人·km-2,全国平均值最低的年份为1130人·km-2,对应的实际人口为0—49729人·km-2,全国平均值均不高于137人·km-2;全国实际总人口为11. 43—13. 04亿,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总人口为19. 72—20. 22亿,前后比值为58%—65%。这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实际人口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没有超出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最大人口,然而在少数省市(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省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超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