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51.
地震预报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短临预报,只有短临预报成功,前面的中长期预报才具有实际的价值。所以,研究短临预报成了当前急需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对1978年5月19日凤仪地震的短临异常特征作讨论,以期能作为今后预报大理州南部五级以上地震的借鉴。  相似文献   
252.
本文介绍了测定锰结核中铀和钍的方法。样品用高氯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溶解后,铀从6M盐酸中被吸附在Dowex-1(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上。淋洗液蒸干后,残渣溶解在7M硝酸-0.25M草酸中,然后用Dowex-1(硝酸根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定量分离钍。用6M盐酸淋洗钍,并用铀试剂Ⅲ分光光度测定之。用1M盐酸将铀从氯型树脂上淋洗下来,然后再和铁、钼以及其它在Dowex-1柱(氯型)上共同被淋洗出的元素分离。介质由50%(V/V)四氢呋喃,40%(V/V)甲基乙二醇和6M盐酸组成。用相同组成的混合液和纯6M盐酸溶液洗涤树脂除去铁和钼后,被吸附的铀用1M盐酸淋洗出,再用荧光法测定之。本法已非常成功地用于太平洋中60个锰结核样品中PPm量级铀和钍的测定。  相似文献   
253.
为了估算岩溶地区的地下水量,首先必须调查分析流域内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其同地质构造特征的密切关系,同时尚需掌握测定岩溶泉水和地下暗河的流量和水位资料,观测和分析岩溶泉水与地下暗河流量特征。这些对评价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地下水流量本身就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岩溶分布区域的复杂性,如何评价这类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国内外尚无成熟公认的办法,这里我们试图应用  相似文献   
254.
秦克章  赵俊兴  何畅通  施睿哲 《岩石学报》2021,37(11):3277-3286
近年来,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的"高度分离结晶、异地深成侵入"成因,及其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而倍受关注。已有野外调查和资源勘查工作表明该花岗岩带可能成为我国稀有金属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目前带内金属组合以铍-铌-钽(锡-钨)组合为主(如错那洞大型锡-钨-铍矿床),但尚未发现工业锂矿体的产出。本次工作在高喜马拉雅琼嘉岗地区发现了超大型伟晶岩型锂矿,并初步揭示该伟晶岩型锂矿的基本地质特征。琼嘉岗伟晶岩属于过铝质LCT型伟晶岩,稀有金属(REL)类REL-Li亚类钠长石-锂辉石型。含矿伟晶岩呈串珠状、囊状体产出在前寒武系肉切村群大理岩中,伟晶岩具有一定分带,目前主要包括细粒钠长石带、文象结构带、分层细晶岩带和块体微斜长石+锂辉石带,赋矿主体结构带为后两者。矿石矿物主要为锂辉石、铌铁矿-铌锰矿,以及少量锡石和绿柱石。59件样品中44件Li2O含量在工业品位(0.80%)之上,平均1.30%。4条伟晶岩脉群资源量估算表明琼嘉岗锂资源可达超大型规模,琼嘉岗是喜马拉雅首例具有工业价值的伟晶岩型锂矿,其发现证实我国高喜马拉雅地区具有找寻大型-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55.
文章在论述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特片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质酸性化的形成机理。认为研究区地下水质的酸性化主要发生于地下位季节变化带内,与岩体中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密切相关;不同部位岩体中硫化含量的高低造成了产酸作用的差异,而后者则导致不同部位间地下水质的差异。所建的化学热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地下水质呈强酸化的部位,水-岩系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较大的反应动力。对如何防治酸性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6.
分析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盖子模型.按照盖子的阻隔效应,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分为盖上循环、盖下库内循环和盖子网眼及边缘的库内外开放性循环三大部分内容.城市化进程就是盖子的扩张与修补过程.按盖子模型进行的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有利于预测和防治城市生态地球化学灾害,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57.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区的氟碳铈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氟碳铈矿产于四川牦牛坪大型稀土矿床中,呈六方自形—半自形板状、柱状、他形粒状,粒度0.1—10mm。矿物为淡黄色,实测比重4.909—5.051。薄片中呈无色、淡黄色,一轴晶(+),N_0=1.719 0—1.738,矿物主要成分(W(B)/%):MREO74.40—77.66,CO_214.90—16.40,F 5.90—6.90.矿物稀土配分属富MCe的强选择配分型,MCe_2O_3占稀土总量的99%以上。对矿物进行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其晶胞参数a,b 0.711 49—0.713 99nm,c O.976 20—0.978 29nm,c/a 1.369 8—1.371 4,V 0.427 95—0.431 89 nm~3.  相似文献   
258.
袁忠信  白鸽  丁孝石  施泽民  李小喻 《矿床地质》1993,12(2):189-192,147
对四川冕宁牦牛坪富稀土碱性花岗岩锆石的铀-铅同位素年龄研究,得出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249±43)×10~6a,下交点年龄为(12±2)×10~6a。前者相当于岩体中残余锆石的形成年龄,可能代表碱性花岗岩母体岩石的年龄,后者应是碱性花岗岩及新生锆石的形成年龄。(12±2)×10~6a的年龄值是攀西裂谷带内,甚至整个扬子准地台内最年轻的花岗岩年龄值。新的喜马拉雅期成岩成矿年龄数据的得出,对于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历史,了解稀土元素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9.
李坊受变质沉积重晶石矿区(着重于Ⅳ矿段)构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永安县李坊重晶石矿床是特大型受变质沉积矿床。围岩为寒武纪浅变质(绿片岩相,黑云母带)硅、泥质夹砂屑正常沉积岩系,经受两期变质作用和至少4期变形作用。主变质期(D_1)发生在先,伴生与层理(S_0)平行的千枚状构造(S_1)。主变形期(D_2)发生在后,形成SN向、缓倾伏、倒转的I_c—Ⅱ型复武褶皱, 在千枚岩类中伴生肉眼上可见的视连续劈理,对S_0,S_1发生强烈的置换作用,致使区域地质构造长期被误认为单斜岩层,矿层中出现的小褶皱和寄生褶皱被误认为同生揉皱,反复褶皱的两个矿层被描写成多层序的,连续性差的几百个小矿体。笔者通过先构造后地层的工作程序,利用人工露头,观测各期各类构造形迹的产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划分构造模式、建立构造系列,测制了矿段构造—岩性地质图、并依据各期各类构造形迹的空间关系编制钻孔地质构造剖面图,预测地下矿层的廷伸情况和展布规律。继而进行几百个薄片的显微构造研究,并借助电镜扫描、岩组分析等手段,从微观上进一步揭示了变形与变质的关系,分析了各期褶皱和次生叶理的特征,相互关系,演化规律和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260.
The trace gases (O3, HCl, CH4, H2O, NO, NO2) in the stratosphe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the photochemical processes in which the ozone layer destroyed, but also in the radiative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work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trace gases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ir impact on climate, which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in the recent 20 years. The Halogen Occultation Experiment (HALOE) data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mixing ratio of these trace gases and the temperature trends in the stratosphere in the most recent decade. And the reanalyzed National Centers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NCAR data were also used to give the temperature trends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HALOE data.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also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ozone depletion on the global climate. In this review,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trace gases, especially those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re discussed, and the variations and trends for the trace gases in various levels in the stratosphere have been given for the most recent decad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the cooling trend obtained from HALOE data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for the last 13 years are significant, which agree well with the results from NCEP/NCAR data. While the temperature trend in the upper stratosphere in this period do not seem to have much cool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either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or the ozone valley over Qinghai-Xizang Plateau affect not only the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in the stratosphere, but also the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wind fields in the troposphere, then lead to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