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5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5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4篇
  1934年   9篇
  1933年   5篇
  1932年   4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01.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上段地层以含油页岩为特征。松江盆地大拉子组上段油页岩呈灰褐色或灰黑色,表现为纸片状和致密块状。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腐殖腐泥型,含油率为3.8%~6.2%。大拉子组上段发育7个含油页岩层位,2号层和7号层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层,产状不稳定,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累计厚度增大。致密块状油页岩发育于松江向斜轴部杨木屯地区、向斜北翼的老偏坡—东山一线,纸片状油页岩见于向斜南翼的杨木屯—松江镇北以及胜利屯一带。大拉子组上段地层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2号和7号油页岩矿层皆为半深湖-深湖成因,分别形成于层序I、层序II的高位体系域时期。湖水分层稳定、藻类勃发、半深湖-深湖长期滞水缺氧的还原环境、有机质有效聚集保存有利于油页岩成矿,频繁发育的重力流湖泊水下扇沉积则不利于成矿。  相似文献   
202.
侧重讲述填海区域遇到块石如何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并重点介绍块石的处理措施,及填海区域或其它有大量块石地区的地下连续墙施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3.
长江三角洲SZ04孔磁性地层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平原区西部的SZ04孔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绝对测年,并与标准极性柱对比认为269.2 m岩芯清楚的记录了布容(Brunhes)、松山(Matuyama)、高斯(Gauss)极性带,及贾拉米洛(Jaramillo)、奥尔都维(Olduvai)等亚极性带和布莱克(Black)地磁漂移,其中B/M、M/G界限深度分别为100 m和155 m;SZ04孔底部碎屑沉积物形成的年龄大于5.23 Ma。研究发现,钻孔沉积物磁化率、岩石地层特征在特殊的时代界限附近有明显变化可进行区域对比。分析表明,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存在持续的构造沉降,且沉降中心持续往南东方向移动,构造沉降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三个重要的期次分别为2.58 Ma,0.78 Ma和0.125 Ma。  相似文献   
204.
为改进、完善对中国现代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的理解,利用2 300个国家级气象站网观测资料,更新分析了全国1956—2013年基本降水指标的趋势变化特征。主要结果:① 全国平均年和季节降水量、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未表现出显著趋势变化,但秋、冬季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别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和上升;② 年和夏季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东北中南部、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长江下游、青藏高原和西北等地区年降水增加较明显;③ 降水趋势变化的空间结构相对稳定,北方降水减少范围有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向东北和西南扩散趋向,东北北部和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增加范围变小,总体看东部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区域均在萎缩,“南涝北旱”现象趋向缓解;④ 全国年平均暴雨量、日数呈现出较显著的增加,但暴雨强度没有明显变化,暴雨量和日数增加主要发生在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而海河和西南诸河流域暴雨量、日数和强度呈较明显减少趋势;⑤ 东部季风区1日、连续3日和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1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明显,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弱,极端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出短历时性倾向。  相似文献   
205.
去年11月在山东泰安召开,有11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 这次会议在岩溶勘测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特别对勘测掩埋在地下的岩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针对津浦线K423—K425地面路基岩溶坍陷问题进  相似文献   
206.
田峰  祁士华  王帅  肖志才  旷健 《地质科学》1958,55(4):1277-1289
岩石的放射性生热是地热资源的重要热源之一,为研究广东惠州石坝—黄沙洞地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特征,本文系统采集了石坝—黄沙洞地区不同岩性的样品,测定其密度及产热元素含量,对花岗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不同岩性中花岗岩的放射性生热率最高(均值5.81 µW/m3),但是变化范围较大(2.83 µW/m3~9.07 µW/m3);U、Th对生热率的贡献基本相等,K的贡献一般低于10%,部分沉积地层样品可达20%;花岗岩的生热率与时间关系密切,在~150 Ma具有明显峰值。初步结论认为:研究区内岩性对岩石生热率具有显著影响,花岗岩的生热率最高;花岗岩的生热率受岩体形成时的区域岩浆事件影响,在~150 Ma形成的花岗岩具有最高的生热率,有利于干热岩的勘查开发。  相似文献   
207.
1. Syclinal warping at the end of the Cretaceous time?(Phase Ⅲof Yenshan Movement?).Intermont sedimentation.Deposition of the lowerand middle portions of the Kuanchuang Series during the Eocene(and earlyOligocene?)time. 2. Block-faulting and progressive tilting during the late Oligocenetime(Nanling Movement).Accumulation of the "bajada breccia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faulting and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Tanghsien consequentdrainage system. 3. Tanghsien erosion to full maturity during the Miocene time. 4. Prolonged period of chemical weathering.Fossil soils withmanganese-iron pisolites and karst surfaces formed(Pliocene). 5. Deposition of gravels(Late Pliocene?). 6. "Z erosion" of moderate dissection follow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ncretionary Reddish Loams (Lower Pleis cene). 7. Chingshui dissection along old lines,followed by the deposition ofbrownish-gray loams and loess of the Malan epoch(Upper Pleistocene). 8. Present cycle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208.
本文论述了"3S"集成技术是现代地理信息学的核心技术体系,是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主要支撑。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在我国建立以"3S"集成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已条件成熟,势在必行。最后作者对建立这一新型现代测绘技术体系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和应采取的对策发表了个人看法与见解。  相似文献   
209.
本文讨论惯性测量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给出了惯性系统中常用的各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的特点,定位精度,给出了捷联式惯性测量系统的定位方程和计算状态参数的计算流程图,这些对这项技术用于列车实时定位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0.
楊鍾健 《地质论评》1938,3(3):293-298
一年以來,關於新生代骨化石之採集與研究,續有進展。除賈蘭坡在四川,技工王存義在河北邢台西所獲標本爲前所採集,新經研究者外;關於第三紀初期者,李悅言在河南盧氏,卞美年在雲南曲靖及魯南,均獲有確切無疑之始新統或漸新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