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6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作为新特提斯洋闭合和冈底斯弧诞生的板块聚合边界,过去通常以日喀则蛇绿岩带及相伴产出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肖序常和高延林,1984)和混杂堆积带(陈国铭等,1984)为典型标志。日喀则蛇绿岩带广布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组合层序自南而北依次为变质橄榄岩带、镁铁—超镁铁杂岩、席状岩墙—岩床杂岩和基性熔岩(鲍佩声和  相似文献   
172.
173.
西藏高原冈底斯中新世(21~12Ma)侵位于冈底斯花岗岩岩基内。斑岩呈东西向断续带状展布(350km),南北向串珠排布(宽约50km),明显受NS裂谷和正断层控制。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石英二长斑岩。斑岩高SiO2、Al2O3、K2O和低Y和HREE(Yb)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ULE),尤其富集Sr和K;缺乏Eu异常和/或具弱正异常;普遍具有较高的Sr/Y、(La/Yb)。比值及较低的Y/Yh比值。斑岩显示出明显的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冈底斯花岗岩基。对冈底斯岩带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序列的综合分析揭示,斑岩是滞留在地幔的洋壳残片在花岗岩基大幅快速隆升后部分熔融的产物,熔融残余相为石榴石 角闪石 单斜辉石 含钛矿物组合,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上覆交代地幔楔发生作用,使岩浆的K含量和Mg^#明显增高。高密度的熔融残留体榴辉岩或角闪榴辉岩沉入下伏地幔或软流圈,这可能导致了冈底斯岩带在20~14Ma期间的隆升。冈底斯中新世斑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西藏高原冈底斯带EW向伸展的初始时间大约在20Ma左右。高永丰等:冈底斯晚第三纪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4.
根据泉华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分布, 推断热水活动的时代及其规模. ESR年龄表明0.5 Ma以来热水活动主要发生于4个时期: 0.5~0.47, 0.4~0.35, 0.27~0.2和0.1 Ma以来. 分析结果得到了地球物理资料、高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沉积响应. 通过分析热水活动的深部制约机制和高原的隆升张裂作用的约束, 探讨了青藏高原0.5 Ma以来的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175.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期弧花岗岩、燕山早期同碰撞花岗岩、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据此,再造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印支期的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238-210Ma),形成义敦火山岩浆弧;大约自206Ma始,发生弧-陆碰撞,伴随岛弧地壳挤压收缩和剪切变形,发育同碰撞花岗岩;进入燕山晚期(138-73Ma),岛弧碰撞造山带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作用(65-15Ma),岛弧碰撞造山带出现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平移,伴随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的侵位和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6.
“三江”地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基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7.
川西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黑矿型Zn-Pb-Cu-Ag矿床,其形成于与岛弧裂陷相伴的“双峰式”火山活动末期,产于岛弧裂谷带内的酸性火山岩系中。矿床由下部网脉状矿和上部块状矿组成,具“双层结构”金属分带和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与喷气岩-喷气沉积岩密切伴生。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均形成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本文在已往研究基础上,拟就成矿流体的化学成分和热演变历史,探讨矿床金属分带、蚀变分带机理和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78.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驱龙铜矿Re—Os年龄及成矿学意义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驱龙铜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部冈底斯花岗岩基内,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选择辉钼矿Re-Os同位素法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年龄精确测定,6个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范围为15.99~16.74 Ma,变化较小,不超过1 Ma。6个样品拟和的~(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为16.41±0.48 Ma(2σ误差,MSWD=1.5),与模式年龄一致。驱龙铜矿的成矿年龄与冈底斯带区域上已有的斑岩铜矿成矿年龄(14 Ma±)相吻合。目前的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冈底斯带斑岩铜矿的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6~14 Ma之间,成矿时限不到2 Ma,具有爆发成矿特征。斑岩成矿发生在区域上钾质熔岩喷发和东西向伸展活动时期。含矿斑岩特点及其与钾质熔岩和南北向张性构造系统的时空依附关系,说明冈底斯带斑岩成矿受西藏碰撞造山带演化过程中深部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冈底斯斑岩型矿床的爆发成矿具有深层次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79.
侵位于早期花岗岩基中的冈底斯中新世酸性斑岩主要受SN走向的裂谷带和正断层控制。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间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斑岩高SiO_2、Al_2O_3和低Y和HREE(Yb)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尤其富集Sr和K。斑岩显示出  相似文献   
180.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构造上经历了晚古生代的陆缘裂陷、中三叠世的陆-陆碰撞和侏罗纪—白垩纪的陆内构造-岩浆活动。晚石炭世的海底喷流沉积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硫化物,除部分构成块状硫化物矿床外,还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提供了部分硫和金属物质。为了查明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及其时空展布特征,在铜陵矿集区内开展了以流体活动记录为对象的蚀变-流体填图工作。结果显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不仅形成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而且在下伏岩系中遗留了区域规模的流体蚀变记录。以块状硫化物为主体的喷流沉积记录构成3个喷流沉积旋回,在垂向上和横向上均具有成分和结构的分带性。流体蚀变记录在上部构成顺层蚀变带,在中部构成沿断裂和裂隙充填的石英一硫化物脉体群。在下部则构成半整合蚀变带,表明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由下渗的海水在下部半整合蚀变带形成储集区,经高地热异常的加热后,沿中部脉体群向上迁移,在进入顺层蚀变带后沿砂岩层向两侧扩散,最后经同生断裂和裂隙向海底喷出。块状硫化物与蚀变岩、喷流沉积旋回及硫化物硫同位素的空间展布特征,显示区内存在3个受基底断裂控制的NWW向延伸的流体活动域,包含6个以上的流体储集区域,每个流体储集区域之上发育多个流体上升中心和海底喷流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