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曹杰  李湘瑞  应俊 《大气科学》2012,36(2):283-296
应用NOAA提供的1950~2008年月平均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大西洋三极模(ATM)指数, 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凝聚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太平洋—北美(PNA)型、欧亚(EUP)型、西太平洋(WP)型和西大西洋(WA)型四种遥相关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产生较为显著的变化。空间分布的变化既体现在遥相关正、负异常中心的强度上, 也体现在正、负异常的范围上; 时间演变方面的变化则体现在PNA和WP遥相关指数具有上升趋势, EUP和WA遥相关指数具有一定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影响北半球冬季5种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均有所改变。其中, 各大洋上影响EUP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 影响WA遥相关型的太平洋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 影响EA遥相关型海温关键区在北大西洋中南部改变明显; 在16年以上时间尺度上, PDO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PNA、 EUP、 WP三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ATM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WA和EA两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2.
曹杰  张万诚 《气象科学》1996,16(3):272-276
本文根据对数据总体非线性特征可用逐段线性化来逼近的原理,同时在考虑预报系统中预报对旬场和预报因子场的整体性和突跳性的基础上,获得一种场对场的复全门限统计预报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具有明显突跳性的云南五月雨量场进行必预报,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63.
太平洋海温变化对我国降水可预报性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通过讨论我国160个测站的月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研究了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月降水可预报性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利用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作我国月降水中长期预报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结果表明,海温对月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时间上看,利用海温作降水预报在4月和11月全国平均效果较好;从空间上看,海温对降水的影响存在遥相关关系,其贡献在西北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64.
多维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杰  陶云 《气象科学》2002,22(2):205-209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多维时间序列门限回归模型的通用建模新方案,并从理论上证明了此新表达式与经典门限回归模型的一致性。将此模型应用于云南五月雨量的预报中,其平均历史拟合和外推预报准确率分别为71%和68%。表现此通用建模方案可行的;同时说明此类模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多因变量矩阵回归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一个因变量多元回归在气象预报应用中的不足和局限,引入多因变量多元回归,讨论了应用中的公共预报因子问题和因子筛选问题,并对多因变量回归与单因变量回归、场展开预报、逐步回归、逐段回归等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特点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6.
华北平原作为人口最多的平原地区,其地下水资源开采十分严重,常态对该地区地下水储量(ground water storage,GWS)变化的精确监测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反演了华北平原的GWS变化,并与水文模型、降水资料、南水北调调水量和地下水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融合浅层GWS变化和深层地下水变化方法,得到总地下水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重力卫星与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模型估计的水储量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重力卫星反演的GWS变化与浅层地下水井资料估计结果一致性较好;考虑深层地下水的贡献,融合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井资料估计结果和重力卫星反演结果吻合更好,相较于仅使用浅层地下水估计结果吻合度更高,并表明浅层地下水为GWS变化的主要变化量;2003—2017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处于长期亏损趋势(-1.3±0.6 cm/a);2018—2020年,重力卫星反演结果与同时段内顾及深层地下水井资料的总GWS亏损速率几乎一致;2021年,重力卫星和地下水井资料与前期观测结果形成鲜明的U型反转,GWS均呈增长趋势;降雨和南水北调对华北平原的水储量变化具有直接影响,对缓解GWS亏损和地下...  相似文献   
67.
插值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杰  陶云 《气象科学》2000,20(4):516-521
本文针对经典插值预报方法存在的不足,遵循插值预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插值预报的一种新方法,此方法的实质是考虑了预报系统中不同预报因子对系统的最后演变结果的不同作用,将此方法应用于云南18个测站五月雨量的预报中,结果表明,此方法无论在历史预报方面还是在外推预报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68.
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若文  陶云  曹杰 《气象学报》2009,67(3):426-432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个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明显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导致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多为"-、+、-"分布,相应的-EAP指数多为正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反之,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分布,EAP指数多为负值,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不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69.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在分析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地区将出现异常的南(北)风的响应,东亚冬季风将越弱(强)。应用加热强迫影响热带环流的简单模式研究r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处于正(负)位相时,西太平洋区域强迫出异常南(北)风。这是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弱(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区是赤道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70.
西南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格局对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认为纵向岭谷区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在哀牢山山脉附近交汇,哀牢山山脉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本文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河川径流以及植物稳定氧同位素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纵向岭谷地区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在8月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够明显;在地形格局作用下,地表水汽、降水以及河川径流在纵向岭谷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差异、经向延伸的特征;大流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以及河川径流等的空间差异,是特殊环境对水热再分配的结果,即"通道-阻隔"作用的效应;这些差异不是地理地带性的表现,而是非地带性作用的结果;这种"通道—阻隔"作用导致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是该区生态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化的主驱动力之一。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和相关联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