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9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361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837篇
海洋学   23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三叠系西康群碎屑岩主体为一套浊积岩复理石建造。通过对西康群砂、泥岩地球化学组成特征研究,认为其物源来自康滇古陆表壳岩及其上覆的盖层沉积,大地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到活动大陆边缘再到多岛弧的转化。  相似文献   
972.
分析了无线扩频技术的原理及主要特点,组建了碾压GPS实时监控系统的无线局域网,实现了总控中心和各移动远端的双向无线数据传输及局域网内各节点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973.
西藏农牧区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农户土地决策,均质化处理农户决策因子,形成土地决策空间图;制作土地覆被图和农户土地决策空间图,通过图像叠加处理,来分析土地覆被变化与农户土地决策度政策因子间的空间联系。西藏农牧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决策决定了土地覆被变化方向,政策因子起修正作用;农户土地决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间上和属性上能互相体现;农牧区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农户土地决策,在满足农户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户顾及生态环境建设;农户土地决策、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覆被在空闻上能互相体现,可通过观察土地覆被变化来监测农户土地决策及政策因子效果。  相似文献   
974.
通过对2005年7月16~18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境内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特征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在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下,产生暴雨的雷达回波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4个小时,雷达回波有合并加强的现象发生,也有上游地区不断有新生雷达回波并入暴雨区的现象发生,强降水云团的回波强度要大于25dbz,顶高超过10km,但是,强度超过40dbz的强降水回波主体位于零度层以下。  相似文献   
975.
方修琦 《中国科学D辑》2006,36(7):680-688
根据1661~1680年东北地区逐年人丁增长和起科耕地面积、相关政策与气候变化信息, 分析了东北地区的移民开垦与华北水旱灾事件的互动关系, 为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异地响应提供了实证. 发现: 1661~1680年间东北的移民开垦是对华北旱灾事件的异地响应, 1665~1680年移民开垦高峰期总体上对应于直隶、山东的1664~1680年的旱灾频发时段和东北的少灾期, 其间3次移民垦殖的峰值分别对应于3次干旱事件, 只是土地开垦高峰期比华北旱灾频发期一般落后1~2年左右. 1668年停止招垦、实行封禁政策是满清政府对华北灾害引起的大规模移民的响应, 该政策虽未能完全阻止流民的纷纷出关, 但确实起到了降低移民垦殖规模的效果, 使东北地区的开发至少推迟了200年. 1670年代起科年限的频繁变化等政策调整也是对气候灾害事件的响应行为. 气候灾害-移民开垦-政策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响应链, 体现出气候变化影响与政策响应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976.
云南澜沧地区南角河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角河银多金属矿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评价的一个具有大型找矿远景的矿床.矿床产于临沧-勐海复式花岗岩基南段西侧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白章断裂)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单一.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澜沧群地层,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下渗加热上升回返并混合少量岩浆热液为特征,以花岗岩和澜沧群变质岩为矿源层,以断裂破碎带为赋存空间,为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特征的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77.
王晓媛  曾志刚 《矿物学报》2007,27(Z1):362-363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Modem Seafloor/Subma-rine Hydrothermal Activity)是普遍发育于海底活动板块边界和板内火山活动中心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大洋与地壳之间能量和质量交换的主要执行者,其产生的巨大热量是不可忽视的能量来源,Lowell等.(1995)的初步计算表明海底热液活动传送的热量占地球总热通量的25%.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高温的热液流体从海底喷出,被周围的海水稀释104~105倍(Lupton等,1985).在热液流体和周围海水混合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沉淀和氧化反应,充满颗粒物的热液柱上升几百米甚至1000m(Gendron等,1993),然后向侧面扩张,最终形成一个明显的具有好几千米空间尺度的水文和物理化学层,这为我们寻找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和新的热液喷口位置提供了一个放大镜.在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热液柱中各种元素的迁移、沉降和吸附等地球化学行为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8.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云南兰坪金顶矿床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在金属成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受人关注。矿石及矿化岩石中产有包括干酪根、轻油、烃类气、重油、沥青及方解石中石油、甲烷包裹体等多种形式、产状和成熟度的有机物质,油气显示突出,古油气藏遗迹明显,是金顶古油气藏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热成熟、裂解和被改造、破坏不同阶段的产物。有机物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大(72×10~(-6)~395415.42×10~(-6))。"A"的族组分中,总烃(58.47%)大于"非烃 沥青烯"(41.53%),饱和烃/芳香烃比值大于1,具Ⅰ型有机母质特征。有机转化率(A/C=0.5%~7.2%)较矿床外围岩石低,有机热成熟度高。矿石及矿化岩石中有机质的饱和烃包括正构烷烃、Pr、Ph和iC_(18)等化合物,碳数分布介于C_(10)~C_(34)之间,C_(21 22)/C_(28 29)=0.78~3.582,Pr/C_(17)=0.25~0.646,Ph/C_(18)=0.39~1.57,有机母质为海相菌藻类。有机质中检测出萘、菲、三芳甾烷、联苯、荧蒽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菲系列化合物最为明显,MPI_1 =0.215~0.434,MPI_2=0.252~0.588,菌藻等有机母质发育在高盐度还原沉积环境,烃源岩主要是三叠系残留海相碳质泥岩和泥灰岩。伴随金顶局部穹隆过程,很可能在金顶穹隆中形成油气藏,它是矿区铅锌快速大规模集中成矿的重要还原剂之一。  相似文献   
979.
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整合中部地区的城市体系,优化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城市体系规模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中部六省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城市体系的基础条件,且内部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规模级城市呈首位式分布明显,而市区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中部地区城市组成的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趋向合理,城市人口不断向少数高位次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根据中部六省城市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采用了灰色预测方法对2004~2010年城市体系规模维数和首位城市规模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城市体系规模序列演化趋势,进而提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优化设想.  相似文献   
980.
地热对井运行系统中回灌井堵塞原因浅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回灌做为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防止地面沉降、减少尾水排放、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最有效手段,已在地学界达成共识。基岩岩溶裂隙型热储对井回灌取得的良好效果使人们看到了回灌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但有些热储尤其是孔隙型热储回灌量的衰减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各种因素引起的堵塞是主要原因。本文根据天津市历年的回灌试验,就造成地热回灌堵塞的多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