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3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1.
滇西镇康芦子园矿床是保山一镇康地块上近年来新发现的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蔷薇辉石呈团块状、脉状出现于距地表近200m处,往深部数量增多,结晶颗粒变粗。铅锌矿与蔷薇辉石在空间上关系密切。蔷薇辉石越发育矿石品位愈高、厚度愈大。已有研究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认识存在分歧,矿床成因争议较大,从而影响成矿模式的建立和确定未来找矿方向。本文就对该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的蔷薇辉石进行了专门报道。将对认识矿床成因和指导矿区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113.
研究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成分分析方法能为认识稀土矿床成因提供新的、简便的技术手段。本文选取白云鄂博产的氟碳铈矿和黄河矿,通过对常规基体归一定量法改进,按照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的晶格配位模式对Ba、Ca元素以(Ba,Ca)CO_3的形式、轻稀土以REECO_3F的形式进行加和归一计算,获得的成分数据结果与电子探针和内标法结果基本吻合。该方法可在ICP-MS因电离能过高、不能准确测量C、F元素的情况下通过基体归一法实现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多元素的定量分析,并且可替代繁琐的内标法,简化了LA-ICP-MS测试流程。多尺寸束斑条件数据比对结果表明,5μm小束斑条件下数据质量差,但10μm束斑条件下获得的氟碳铈矿成分与其他大束斑条件下的结果较为接近,基本能够满足小颗粒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元素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4.
滇西北中甸地区位于义敦岛弧南段,近年来勘探及研究工作发现区内燕山晚期发育有一期重要的Mo-Cu-(W)矿化,明显区别于义敦岛弧北段同期的Sn-Ag-Pb-Zn多金属矿化,也不同于同地区印支期大量发育的斑岩型Cu矿化。目前,中甸地区燕山晚期Mo-Cu-(W)矿化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相对较弱,尚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成矿作用主要成矿元素存在差别的原因。休瓦促矿床是中甸地区代表性的燕山晚期大型岩浆热液型Mo-W矿床,前人定年结果显示成矿年龄为~83Ma。矿区内发育有三阶段的晚白垩世花岗岩,岩性主要有黑云母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且碱长花岗岩体下方还发育有萤石-长石似伟晶岩脉。矿化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近石英脉蚀变花岗岩型和斑岩型Mo-W矿化;矿体主要产在岩体内部,受控于北北西向断裂构造。蚀变类型有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及硅化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成矿流体为含CO2的中高温(146.6~550.0℃),中低盐度(3.15%~12.51%NaC leqv)的H2O-NaC l热液,可能主要来自于岩浆期后热液。多种金属硫化物与燕山晚期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初始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610~19.460,207Pb/204Pb=15.606~15.747,208Pb/204Pb=38.815~39.410),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源于壳源岩浆作用,S同位素特征(δ34SVCDT:2.07‰~4.33‰)也显示其来自于岩浆作用。通过对比休瓦促Mo-W矿化、义敦岛弧北段同期的Sn-Ag-Pb-Zn多金属矿化及中甸地区印支期斑岩型Cu矿化,这三种与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化的S、Pb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发现这三种矿化的成矿岩浆与相应的成矿元素均具有较好的成矿专属性;并指示着在燕山晚期陆内环境下,中甸地区的Mo-Cu-(W)矿化成矿物质来源于加厚的中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形成的I型花岗岩,义敦岛弧北段的Sn-Ag-Pb-Zn矿化则主要来源于中酸性变沉积岩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形成的A型花岗岩;而中甸印支期斑岩型的Cu矿化则与幔源岩浆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5.
满总金铅银多金属矿床产于三缅村岩浆弧内,与满总单元中细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谢巴组火山岩关系密切,围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较为有利。据围岩特征及矿体中黄铁矿的热声测试和硫、铅稳定同位素测试成果分析,该矿床为花岗岩浆中温热液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16.
云南第三地质大队区调二分队,在西藏察隅西部娄巴曲和贡日嘎布曲的古-中元古代德玛拉岩群和白垩纪花岗岩分布区,发现8个变形花岗岩体。根据岩性、片麻状构造和接触关系以及U-Pb法年龄441.47Ma、461.66Ma、639Ma等资料,肯定为寒武寒武纪老侵入岩,与滇西平河花岗岩基和西藏康马片麻状花岗岩基为同期同构造侵入的产物,具同构造陆壳重熔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采用亚样品取样和Rb/Sr同位素方法对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金矿床层状矿体矿石矿物--黄铁矿直接进行Rb-Sr等时线法测定,获得了112.6±7.8Ma的Rb-Sr等时线年龄,它代表了主成矿期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认为燕山晚期成矿作用在新桥铜-硫铁-金矿床的形成中居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8.
铜陵矿集区铜金矿床叠加改造过程中的排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铜陵地区各矿田内的矿床的观察发现,它们均含铜、金,但各矿床含铜、金的差异性比较大。该区海西期同生沉积的SEDEX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具有二元性。在峙门口(铜金)硫铁矿、水竹岭金铜矿和虎山金矿(牛山硫铁矿)等较为典型的海西期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可圈出独立的金(铜)矿体;以凤凰山铜矿田、小金山金矿、笠帽山金矿等为典型代表的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也具有较高的金、铜品位,可形成工业矿体。但无论是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还是燕山期岩浆热液矿床,规模都比较小。有些矿床尽管存在海西期同生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但铜、金分配明显不同,品位差异悬殊。导致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铜、金分配差异的原因可归结为矿床叠加改造过程中的温度场控制的“排金效应”,形成“下铜上金”、“内铜外金”(储国正等,1992)的矿床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9.
铜陵矿集区蚀变-流体填图与成矿流体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详细刻画和深刻理解区域流体系统,文章在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基础上,针对流体活动性状及其地质记录。提出了一套区域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程序,并在铜陵地区进行了示范性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套“蚀变-流体填图”的方法明确了流体填图的填图对象,填图单位划分理论依据——流体同源性理论。制定了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三级填图单元划分方案。在铜陵地区建立了与成矿流体有关的4套流体系统,即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燕山晚期中低温流体系统和燕山晚期繁昌火山流体系统,并划分出7个流体子系统和18个流体单元。通过“蚀变-流体填图”掌握了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阐述了不同流体系统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20.
安徽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时空结构及成矿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资料,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150~133 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流体系统,受近东西向铜陵一南陵基底断裂控制,依据其活动时间先后和流体活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2个流体子系统;另一类是与燕山晚期(122~110 Ma)繁昌盆地火山岩有关的火山岩流体系统,受北东侧凹陷盆地控制,与“宁芜式”玢岩铁矿和金矿关系密切,包括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包括不同的流体单元,流体单元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岩浆岩自身可形成独立矿床,同时,对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或矿胚层叠加改造,增补铜、金等成矿物质,使层状矿体变富,规模变大,在铜陵地区形成全球特有的大型一超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