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主要介绍各学科实用化攻关与综合预报以及专家系统等软件组成的统一软件系统,使该软件系统与在 IBM 机和 VAX 机上建立的数据库联接起来,并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容量限制分配方法的概念、交通量与车速的特点、容量限制分配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和分配次数对分配结果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朱航 《中国地震》2017,33(3):374-384
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危险性最高为S1区(海原断裂带),其综合危险率K值为0.841,预测下次主震为6.9级;其次为S2区(天桥沟-黄羊川、香山-天景山、六盘山断裂带等),K值为0.480,预测下次主震为6.4级;S3区(祁连山构造带)和S4区(西秦岭构造带)远低于S1和S2区。按照危险程度排序的前2位均位于东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
小庙台应变观测孔水位的源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7月在四川省西昌市小庙地震台附近连续发生2次ML4.8地震, 台站距震中为8~12 km。 这次地震前在该台地应力观测孔的辅助水位观测中, 记录到了二次特殊的异常现象。 异常表现为: 一是改变水位上升趋势为下降; 二是表现为日变幅度变为显著, 其形态似固体潮效应。 这类异常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研究认为这与震源过程密切有关, 可作为源兆异常。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出现了成都台重力和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现象,是否属于地震前兆还存在争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影响及其引起的测值变化形态特征,并以实验方法验证了对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原因的推断.结论表明,成都台重力震前异常是由台风活动引起,姑咱台钻孔应变异常是钻孔内水位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17.
何畅  朱航 《中国地震》2015,31(2):227-234
2013年8月12日西藏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邢延安  杨静  朱航  李延峰 《吉林地质》2012,31(2):147-150
利用MIPGIS中的DTM功能,结合Microsoft Excel处理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测量化探数据的方法及成图时注意的一些问题,处理化探数据方法便捷准确。  相似文献   
19.
SN向小江断裂带与NW-NWW向曲江-石屏断裂带是云南地区两个相邻的活动断裂系统及强震发生带.为了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对地震发生的影响,基于活动构造、历史地震、重新定位的小震、GPS站速度与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小江断裂带西盘(川滇块体)的主动向南运动对曲江-石屏断裂带具有长期强烈的作用;后一断裂带以右旋走滑/剪切-横向缩短/逆冲变形的方式吸收与转换前一断裂带西盘的向南运动.(2)小江断裂带的现代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速率由其北、中和中-南段的10~8mma-1减小到南段的4mma-1,速率减小的部分由曲江-石屏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以逆-右旋走滑断层作用和分布式的右旋剪切与横向缩短变形进行调节.(3)小江与曲江-石屏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关系还表现在它们地震活动的紧密关联上:1500~1850年期间小江断裂带及其以北的则木河断裂带完成了一个长达351a的强震、大地震发生序列,显示出应变逐渐加速释放、M≥7事件间隔逐渐缩短、大释放集中在序列中-后期等特征;作为对于这一序列的响应,曲江-石屏断裂带在滞后88a后,发生一个长达383a(1588~1970年)、具有相同加速释放与时间进程特征的强震与大地震序列.(4)至今,小江断裂带已有177a未发生M≥7地震,应注意并进一步研究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与大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12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左贡县、芒康县交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序列为前-主-余型,在主震发生前9h内发生了7次ML≥2.0中小地震,最大震级为ML 4.7。本文采用体波谱振幅相关系数方法,基于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研究左贡-芒康6.1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主震前的中小地震相关系数较高,均值为0.86,表明其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高,是具有震兆意义的小震序列;余震的相关系数较低,表明震源机制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