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338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震前热异常现象(地表温度异常升高)普遍存在并且与地震三要素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结合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将热异常信息作为地震预测的信息源,通过构建神经网络,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并进行了试验。基于8d合成的1k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RST算法提取震前热异常信息,在分析震前热异常信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出BP神经网络的结构,利用该网络对中国及周边100个5级以上震例,以及70个随机无震样本进行训练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RST算法提取的震前热异常指数值,用于BP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是可行的,其预测的试验结果刻画出了地震要素与热异常值间的非线性相关性。未来预测区域范围的选取以及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的数量将对地震预测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受矿区开采沉陷、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及城市地下水开采沉降等多种威胁,区域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为了评估干渠沿线基础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安全评价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豫北段为例,利用2009年全年共9期ENVISAT ASAR雷达数据,采用二通加外部DEM的D-InSAR数据处理算法和"相位累积式"干涉测量甄别大气影响,采用"相邻重访周期式"干涉测量减小时间退相干影响,获得了沿线126km渠段、33个监测点在2009年8个时间段的时序差分形变相位图像;提取了不同时期采矿、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及沉降幅度信息;评价了区域活动构造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研究渠段全线有不均匀下沉,350d累积最小下沉量为-33mm,最大下沉量为-73mm。年下沉速率0.34~0.76m/a,年平均下沉速率0.53m/a。监测点下沉总体符合指数分布,平均相关系数R2=0.741 8。根据监测点下沉拟合曲线预测,调水干渠多数段落基础下沉趋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段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基础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活动、城市地表沉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础施工为次要影响,矿区开采沉陷对基础失稳未见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构造煤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质的产物,煤中元素在变形变质过程的迁移、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力。应变环境的响应。基于安徽淮北海孜矿中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样,利用XRF和ICP—MS方法测定了煤中49种元素的含量,结合煤的显微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其地质控制。结果表明,煤中矿物的分布和形态与构造煤变形程度有关,从弱脆性变形煤中的有序分布向韧性变形煤的无序结构演化。依据煤中元素分布特征,将构造煤中元素迁移模式分为稳定型、聚集型、散失型和复杂型等4类,元素迁移模式与构造煤类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构造煤的变质变形作用并未改变稀土元素(REE)的整体分布形态,但稀土元素分布随构造煤变形出现明显的动力分异现象。由此可以认为,成煤期后的构造作用、构造煤的脆性和韧性变形机制及其伴随的动热效应是影响构造煤中元素重新分配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为元素的再次迁移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变质变形过程决控制了元素迁移的方式和途径,动热效应是煤变质作用发生的重要原因,构造应力加速了元素迁移、聚集的速率,从而使元素随煤体变形发生动力分异。  相似文献   
64.
基于遥感视反射率图像的矿化信息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平  张彤 《地球学报》2005,26(3):283-289
成矿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矿化蚀变,在遥感图像上往往是一种非直接的弱相关信息。文章以川西西支沟地区为例,通过典型矿床地面波谱分析,并在视反射率图像模拟及其与典型矿床地面波谱反射率的相关分析基础上,对矿化蚀变信息进行反演识别研究。西支沟地区的研究表明,基于视反射率图像的矿化信息反演识别分析可增强遥感图像矿化信息,在多金属矿化信息识别方面有较理想的找矿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5.
内蒙碾子沟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内蒙古碾子沟石英脉型钼矿床是一新发现的钼矿床,通过对主要钼矿体6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50.2±2.2~154.4±2.2Ma之间、平均152.4±1.3Ma(2σ误差,MSWD=1.6)的同位素模式年龄,及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等时线年龄154.3±3.6Ma(2σ误差,MSWD=1.9),表明碾子沟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属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钼成矿期成矿,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大转折背景下的产物。碾子沟钼矿床辉钼矿的铼含量介于12.6×10-6~37.0×10-6,平均24.9×10-6,通过与其它钼矿床对比,初步认为碾子沟钼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偏壳源特征。  相似文献   
66.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中GIS信息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编制全国性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涉及到多个学科的大量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需要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与统计分析。GIS信息技术适用于存储、管理、分析与表述各种带有空间分布特征的信息。文中介绍了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工作中“GIS信息系统设计专题”的成果。该专题所设计的系统,可充分利用GIS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对编制地震区划图所使用的各种数据从输入、编辑、处理、分析、图形绘制到输出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可视化分析与管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IS系统的数据库分为3个子系统1)地震环境及潜在震源区子系统;2)地震动基础资料及衰减关系子系统;3)地震动参数概率计算结果子系统  相似文献   
67.
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春燕  陈国光  徐杰 《地震地质》2004,26(2):318-324
文中介绍了井壁崩落法地应力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利用此方法对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地区 15口井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绘制了崩落椭圆长轴优势方位图。结果表明 ,该地区井壁崩落椭圆的长轴优势方位为 35 0°~ 10° ,由此确定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80°~ 10 0° ,平均为 90° ,与用震源机制解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说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比较稳定 ,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之下  相似文献   
68.
基于单像对的常规D-InSAR技术在形变量较大的地震同震形变场探测中已取得成功应用,但由于其受时间、空间失相干和大气影响的严重制约,难以应用于长期缓慢微小地壳形变的观测研究中.近几年发展起来的PS-InSAR(Permanent scatterer InSAR)技术是对常规D-InSAR的创新性发展,它通过将干涉处理对象集中在SAR图象中散射特性稳定的高相干点集上(人工建筑物或巨石、山峰等自然地物),避开非相干象元可能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间接克服了相位失相关和大气延迟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干涉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使基于InSAR技术的mm级微小地壳形变的遥感观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9.
研究采动影响对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掌握矿压和水压对底板岩层作用的关系是煤矿防治底板水害的关键。团柏煤矿开采10煤和11煤,受到底板奥灰岩溶水的威胁,因此,以10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煤层开采过程中底板监测钻孔的压水实验,研究采动影响范围和底板岩层的破坏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0煤开采对底板岩层的破坏范围为10~12 m,横向影响范围40 m,峰值点位于6~20 m。该成果可为煤矿开采深部煤炭资源时进行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0.
肖荣阁  杨帆  李娜  屈云燕 《地学前缘》2012,19(3):137-138
陨石及陨石坑是天文学研究中最现实直观的地质现象,也是现代科技时代人们最热衷的自然科学景观现象。探讨撞击构造及撞击周期涉及行星撞击对地球形成演化的影响,涉及对地磁场及自转地轴变化的影响,涉及地球内动力变化及大地构造演化;撞击作用及撞击构造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经济矿产,如金刚石、多金属矿产及有机沉积矿产,蒸发沉积矿产等;陨石撞击会引发全球性毁灭性灾害,地球生物周期性灭绝大部分与陨石撞击有关,因此陨石撞击研究涉及自然灾害预防,是近代和未来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