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1.
为了研究中亚黄土中的碳酸盐、有机质和可溶性盐等不同组分对磁化率的影响,本文对伊犁黄土样品分别进行盐酸、醋酸、蒸馏水和双氧水等处理,并与黄土高原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盐酸不但可以溶蚀样品中的碳酸盐而且还可以与磁性矿物中的铁离子反应,分解超顺磁性颗粒(SP)中细颗粒组分,造成磁化率降低.与原样相比,中亚和黄土高原醋酸样品质量磁化率(x(f))和频率磁化率(x(fd))分别增加20.3%、53.4%o和4.8%、13.0%,说明中亚黄土碳酸盐对磁化率影响远大于黄土高原,醋酸对Sp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双氧水和蒸馏水样品x(f)变化幅度小于4%,说明黄土中有机质和易溶组分对磁化率的影响均非常小.此外,通过对中亚和黄土高原盐酸和醋酸样品的温度磁化率(TDS)曲线对比分析,表明黄土高原黄土退热过程磁性矿物的转化可能主要是SP组分中的细颗粒成分,伊犁黄土中纤铁矿和磁赤铁矿或针铁矿含量较黄土高原低.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伊犁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疆伊犁波马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常量、微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研究,讨论末次冰期以来伊犁黄土常量元素分异规律及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伊犁波马剖面S1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常量元素含量均呈现出SiO2>Al2O3>CaO>Fe2O3>MgO>K2O>Na2O变化特征,剖面序列中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参数变化,与黄土、古土壤层相互交替叠置不具对应性,明显有别于黄土高原.末次冰期以来黄土和古土壤形成时干冷程度强于黄土高原黄土,更高于古土壤,淋溶差异程度不及黄土高原.S1以来伊犁黄土物质来源基本相同,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不相同,以干冷或湿冷为特征,即使同一古土壤地层单元不同层位其水热组合条件也存在差异,波马剖面黄土-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气候环境总体相对干旱.  相似文献   
13.
新疆伊犁黄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伊犁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更新世以来中亚伊犁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总结了伊犁黄土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和孢粉等各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黄土和古土壤地球化学风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磁化率和色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气候的指示意义较为复杂;孢粉组合和碳酸盐均指示研究区有些古土壤形成时期相对干旱,有些黄土堆积时期相对湿润;矿物和元素组成均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形成于较干冷气候条件下;粒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冷暖波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外,古环境研究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和古土壤风化分异作用不明显,古土壤形成时期地面环流较黄土形成时强,黄土-古土壤堆积存在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无市电地区自动测报站的外部电源供给。还讨论了为降低自动测报站的功耗在测报站的主机,稳压电源、时钟电路等部分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目前,国内外在自动测报站的能源都采用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光电池、给蓄电池浮充电。但是目前太阳能光电池使用比较普遍,它比起风力发电机有很多优点。风力发电机的系统构造比较复杂,风力发电的主要优点是不受昼夜的影响,只要风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应急预案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对该工作的数字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十分重要。本文对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开发过程进行了技术回顾,介绍了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案,并简要说明了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使用。  相似文献   
16.
河北蓟县迁西间山字型构造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位置本文叙述的构造型式所占据的地位,在河北省东部东至迁西以东,西到蓟县以西,南至玉田县,北达兴隆、遵化两县交界地区三十二盘山一带。其地理位置约居东经117°20′—118°25′,北纬39°50′—40°20′。  相似文献   
17.
刘泽佳  李锡夔 《岩土力学》2008,29(11):2977-2982
在描述非饱和土力学本构行为的Gens-Alonso模型[1]的基础上,结合化学浓度对前固结压力的软化公式[2],并考虑了化学浓度对黏聚力的软化作用,建立了描述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的本构模型。对包括化学-水力-力学本构关系、流体流动和污染物传输的控制方程的平衡方程组进行有限元离散,并采用此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的数值模型对非饱和土中隧道周围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过程进行了模拟,对纯粹的力学响应、弹性化学力学响应、弹塑性化学力学响应 3 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数值结果显示了化学浓度作用下隧道周围的体积变化量和应力状态比单纯的力学响应有较大的提高,隧道表面的收缩量也有明显的增大。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对模拟非饱和土复杂的耦合行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兰冰芯进行良好对比,记录了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冷事件及D-O旋回等...  相似文献   
19.
地基渐进破坏及极限承载力的Cosserat连续体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洪祥  李锡夔 《岩土力学》2007,28(11):2259-2264
利用Cosserat连续体理论和所发展的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地基由应变软化引起的以应变局部化为特征的渐进破坏过程,并从等价塑性应变的发展变化,阐述了渐进破坏过程对所能发挥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osserat连续体模型能有效地模拟由应变软化引起以应变局部化为特征的渐进破坏现象,对地基等土工结构物有必要进行渐进破坏分析。同时指出,在求解软化型土体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时,如果仍按传统的极限平衡或极限分析理论进行分析,可能得出偏于危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及胶辽断块区现代地热流体地球化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下水深循环过程产生的同位素物理分馏是地热水的δD ,δ18O值总是低于当地浅层地下水的主要原因 .给出了地热水可能的最大循环深度与其δD ,δ18O值降低幅度的关系式 .研究区内地热流体逸出气体属于壳内气体 .郯庐深断裂现今以压性为主的活动方式一直延续至深部 ,基本阻断了深源气体向地表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