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3篇
地质学   18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71.
本文通过对二道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指示元素的垂直分带序列、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式、微量元素的垂直变化规律、石英包裹体测定的热晕特征、H2O和CO2的相对平均光密度的指示意义的黄铁矿的热电性等综合研究,指出二道沟金矿深部还有矿体存在。  相似文献   
72.
本文概要介绍了笔者在夹皮沟本区开展成矿预测的研究成果,通过化探原生晕,伽马能谱,变频激电法测量等找矿方法的综合研究,认为夹皮沟本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提出41个异常点段,预测金储量约6吨。  相似文献   
73.
本文概要介绍了笔者在夹皮沟本区开展成矿预测的研究成果。通过化探原生晕、伽马能谱、变频缴电法测量等找矿方法的综合研究,认为夹皮沟本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提出41个异常点段,预测金储量约6吨。  相似文献   
74.
中国BIF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和资源远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沈保丰 《地质学报》2012,86(9):1376-1395
BIF型铁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55.2%.BIF型铁矿床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其次在扬子陆块.在华北陆块鞍山—本溪,密怀—冀东,五台—吕梁矿集区中铁矿床尤为集中,约占全国铁总探明储量41.5%.BIF型铁矿床在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均有产出,但主要在新太古代—古元古...  相似文献   
75.
华北地区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悠久,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铁矿资源丰富.已查明铁矿床1085处,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和北京市,构成了冀东、包头、莱芜、五台-岚县、许昌-舞阳、邯邢等多处重要的国家级铁矿资源基地.矿床类型有受变质型(沉积变...  相似文献   
76.
华北陆块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陆块是由陆核→地块(体)→联合地块逐渐生长、增大、拼合形成的。根据大量的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同位素年代学、含矿特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华北陆块可划分为辽吉、燕辽、阴山、晋冀、豫皖、阿拉善前寒武纪地块和鲁西、胶北前寒武纪地体,鄂尔多斯、华北中新生代盆地,共10个构造单元。华北陆块是多地块拼(缝)合形成。据现有的岩石记录,始太古代-中太古代主要是陆核生成阶段,不排除在早期有绿岩带形成;新太古代主要是花岗岩-绿岩带的生成阶段,花岗岩-绿岩带环绕地核周边形成地块,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的主要生长时期;古元古代是联合地块的形成阶段,多个地块(体)拼合形成联合地块;中元古代是稳定环境下的拉伸阶段,沿陆块南北两缘形成三大裂谷系(燕辽、狼山—渣尔泰、熊耳山—西阳河);新元古代-古生代陆块形成稳定环境的沉积盖层,除南北两缘外,内部很少有岩浆活动;中-新生代陆块大部分地区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环境,出现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77.
成矿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系统地研究一定时空范围内成矿作用的各种产物,包括矿床及其示踪成矿过程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标志,即是成矿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区域成矿学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大陆成矿体系就是指在目前中国境内大陆地壳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随着中国大陆地壳的演变而形成的矿床成矿系列的有机整体及其在四维时空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78.
在系统收集华北地区稀土矿床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稀土资源现状及稀土矿床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稀土矿床成矿类型主要包括沉积变质型、火成碳酸岩浆型、岩浆热液型、伟晶岩型和离子吸附型.根据华北地区稀土矿床构造位置及控矿特征,认为华北地区古老变质基底、太古宙—古元古代陆块边缘裂谷带、中元古代陆缘裂谷带、燕...  相似文献   
79.
中蒙边境及邻区典型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前人对中蒙边境各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研究成果,对中蒙边境古亚洲洋成矿域内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的含矿岩体进行了地球化学探讨,结果表明:1)区内岩石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低铝质岩石;2)岩石均呈现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模式,重稀土分布平坦,岩石矿化蚀变后出现明显的负Eu异常,同位素结果表明均来自地幔的部分熔融;3)区内矿床均形成于岛弧环境,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多源、多构造变化特征,是特定时期地壳演化阶段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产物.通过对中蒙边境典型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的探讨,以期为区内斑岩型铜矿床的找寻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环渤海地区铁矿资源特征及远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华北地质》2009,32(4):273-283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铁矿资源重要产地、铁矿石主要开采区和中国钢铁生产的重要分布区。区内铁矿查明资源储量297.15亿吨,占中国总查明资源储量48.95%。区内各省市的铁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辽宁、河北、山西等省铁矿资源最为集中,查明资源储量达235.25亿吨,占环渤海地区铁矿查明资源储量79.16%。区内矿床类型较为齐全,主要的有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床、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岩浆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沉积型铁矿床、热液型铁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其中以BIF型铁矿床最为重要,其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84.8%,其次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6.02%。本区铁矿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产出,但不同地质时期矿床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并与地壳演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太古宙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时期形成铁矿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78.06%。其次为元古宙和中生代,资源储量分别占总资源储量的14.84%和6.90%。区内铁矿资源寻找的主要类型是BIF型铁矿床,其次是接触交代型铁矿床。除上述两个主要类型外,各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对其它类型,如河北岩浆型大庙式,山东热液型朱崖式铁矿等,进行地质找矿。本区铁矿有较大的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