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种新的地下水年龄示踪剂--CFC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介绍了用CFC测定地下水年龄的新方法,概述了CFC的起源、分布特征和CFC的地下水测年原理,同时对CFC作为地下水测年工具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取样要求和方法。  相似文献   
42.
该文分析矿业开发造成的地表土地资源破坏及其类型特征,阐述各种土地类型合理利用方向,总结出单一和复合两类7种模式。提出今后土地质量演化和"土壤资源库"是地表被破坏土地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3.
川藏铁路波密段穿越冰川覆盖区,分布多条与断裂复合发育的大型河流,水量丰富,可与断裂共同构成构造高压涌水突泥灾害风险源。本文通过多期测流和对大气降水、冰川、河流和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特征分析,研究了大型河流的流量变化特征和地表水与断裂带裂隙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西藏波密冰川覆盖区河水主要接受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雨季河水的δ18O和δD值小于旱季,说明河水雨季和旱季的补给源结构不同。旱季气温低,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雨季冰川融水量陡增,为主要补给源。断裂影响范围内的古乡沟、比通曲和龙冲曲河水流量较大,均超过4×104 m3/d,但年内流量波动幅度小于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河流可渗漏补给断裂带水。浅层循环断裂带水年龄5~10 a,中深层断裂带水年龄超过4000 a,水岩作用较充分。非断裂带影响范围的河流与基岩风化裂隙水存在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和较频繁的相互转化。研究成果可为青藏高原东部冰川覆盖区铁路隧道高压涌水突泥灾害的早期识别和灾害防范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软土固结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向全  胡瑞林  张莉 《地学前缘》2000,7(1):147-152
从粘性土体结构系统观点出发 ,建立了土体结构形态概念模型 ,即土体微结构形态由颗粒形态、颗粒排列方式、孔隙性和颗粒接触关系 4种结构要素定性描述 ,这 4种结构要素分别由颗粒大小、颗粒形状、颗粒定向性等 9种结构参数定量刻划。根据土体具有的非线性特征 ,运用分形几何理论提出了粒度分维、颗粒定向分维等 7项定量表征土体微结构状态的分维指标。在此基础上 ,以厦门软土为例开展了软土固结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规律研究 ,发现固结过程中软土微结构要素调整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前期为剧烈调整阶段 ,后期为缓慢变化阶段 ,整体表现为分维指标下降的趋势 ,从而为软土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煤炭开发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及其保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煤炭开发对水土环境影响和破坏基础上,探讨了产生这些影响的形成机制,进而对保护水土环境的技术途径、工艺流程和技术关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6.
以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岸侵蚀为主要研究灾种,运用模型库技术理论,成功地研制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系统。在研究过程中,除吸收已有先进技术外,还在模型生成、模型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这对于探索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技术途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7.
本文在分析水在岩溶洞穴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裂隙水偏流理论的涵义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裂隙水偏流对岩溶洞穴分布的控制作用。得出结论: ( 1)在引起岩溶分异发育的各种因素中,水动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裂隙水偏流是产生裂隙水动力因素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裂隙水偏流理论是引起岩溶分异的原因,对岩溶洞穴的生产起着控制作用。( 2)地下水遵循裂隙水偏流理论,按照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原理在裂隙中流动,为达到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状态,那些宽缝裂隙中造成妨碍偏流、偏向和阻力增大的碳酸盐岩必然成为地下水溶蚀、侵蚀和冲蚀的对象。这些对象被溶蚀、侵蚀和冲蚀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岩溶洞穴。( 3)岩溶洞穴经常分布在岩溶裂隙交叉的部位,而且,沿着宽缝裂隙方向形成支洞穴,其规模大小依岩性、水流大小、原生裂隙交角、原生裂隙宽度等的不同而不一样。最后还以河南嵩山东麓岩溶洞穴寻找为例,阐述了利用裂隙水偏流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石油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方法,从实验室保存的优势菌中筛选得到4株降油效果最佳菌,采用摇床和恒温培养箱培养,对含油量为5%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和环境强化实验.微生物菌剂强化结果表明:4种菌和除油效果最好的A、C、D混合菌3 d可将石油烃依次降解24%、19.81%、22.55%、26.46%、39.67%;并对该菌群的最佳投加配比进行确定,A、C、D菌群数量的最佳配比为NA∶NC∶ND=1∶2∶0.5,3 d内菌群A、C、D在最佳接种配比情况下可将石油烃降解44.2%.环境强化实验结果表明:A、C、D菌群在最佳修复条件营养物质C∶N∶P为75∶8∶3、表面活性剂为0.5%、通气条件为6层纱布、电子受体H2O2的加入量为1.5%下,3 d内石油烃降解61.46%,比自然条件下修复的除油率4.7%提高了56.76%,较只进行菌种强化时最高除油率44.2%提高了约17%.  相似文献   
49.
汾河中游干流河水与大气降水和浅层地下水的转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太原盆地汾河中游干流河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和同位素资料,研究汾河干流河水与浅层地下水和大气降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汾河中游干流河水的补给来源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其次为大气降水;河水在向下游径流过程中,大气降水的补给比例逐渐增大,在河流流出太原盆地附近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神府-东胜矿区地质-生态系统结构与组成的分析,揭示了煤炭开发引起地表植被破坏的内在规律,指出了地表植被破坏的潜在危害性,为矿区今后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