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测年与古环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600年(7200~5600cal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计年历时的三分之一。^14C测年与壳体同位素计年结果的对比表明,礁体的每一水平层平均占据了一定的时间(约200年),这一时间段是不适宜礁体正常建造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礁体正常建礁层及水平夹层的时空分布与地区性气候变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夹层与正常建礁层的转换与地区性气温波动相对应。水平夹层代表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对应着地区性气温偏冷时期。  相似文献   
13.
对渤海湾西岸CH114 孔岩心全新世沉积硅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硅藻17 属28 种。与沉积岩石学、年代学(AMS 14C)研究相结合,将该孔自下而上划分为6 个硅藻组合带,显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经历了从陆到海的演化过程:全新世初期 为陆相(组合1带下部) 至受海水影响的盐沼低地环境(组合1带上部);6 646~4 280 cal BP 年间为受风暴强力事件影响的 浅海环境(组合2带);4 280 年以来为水深不断变浅的浅海环境(组合3-6 带)。CH114 孔沉积速率的阶段性变化与河流供 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2.6 ka cal BP和0.4ka cal BP 以来两个时段相对较高的沉积速率,分别与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5 的 形成和海河独立入海相对应。由硅藻记录的海洋影响的波动变化与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显示:研究区海洋影响的增强与气候 变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CH114孔全新世以来陆海环境的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 Qh3 dl)、大黄洼组(Qh2dh)和西翟庄组(Qh1xz).其地层埋深界线及测年界线分别为:晚全新世独流镇组(Qh3dl)与...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于2013年7月在天津召开了以“海岸带地质学基础理论与关键方法”为主题的学术讨论及培训会议,邀请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 Dr. W. A. Marshall、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比利时地质调查所)的Dr. C. Baeteman和北京大学的周力平教授分别讲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1)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细分、地层单元、分类系统和海面变化的关系。(2)泥质海岸带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以实例展示了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物及特征、野外描述方法和内容,地层垂直序列的连续性及与岩相的相关性。(3)相对海面变化研究历史和基础理论,涉及众多方面,包括气候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影响相对海面变化的各种因素(构造、绝对海面升降、均衡、温度、沉积物压实、海洋虹吸作用和大陆杠杆作用等)、21世纪高分辨率测量和预测对海面变化研究的意义等。(4)海面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盐沼沉积物中获取高精度的海面代用指标--盐沼有孔虫与海面高度的转换函数,精度可达厘米级;获得全新世沉积物高分辨率年龄的方法--14C、210Pb/137Cs/241Am、OSL测年、天然剩磁等方法和其它多种年龄替代指标(人类活动造成的Pb富集历史、孢粉标志层、火山碎屑层、球状碳质颗粒等)的应用,以及对14C年龄数据的“wiggle matching”和“bomb spike”校正等。(5)海岸带变化进程与驱动机制:介绍了比利时海岸带全新世海面上升过程(控制因素、上升速率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重建了比利时西部沿海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海岸进积、潮道发育过程)。(6)人类活动和湿地发展:海岸带三角洲的环境极为脆弱,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基础地质研究及对工程地质特征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展示,指出IPCC的预测只考虑了由于冰融化和热膨胀导致的海洋水体增加而引起的海面上升,而不同地区的预测模型要考虑各种因素对海面变化影响的贡献量,未来的海面上升预测应考虑在振幅和时间上的变异性,区域海面上升预测比全球上升预测更有应用价值。会议期间,两位国外学者还参与了我们的钻孔岩心编录及分样,并进行了野外实地考察。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了解了英国和比利时泥质海岸带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的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交流了钻孔岩心编录方法与经验、当前海岸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海面标志点和海面变化研究的进展以及光释光研究的复杂性和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现代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的210Pbex和137Cs活度测定结果,计算了潮间带现代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砂质区(道沟子至独流减河)1955~1963年的沉积速率为3.43~4.06cm/a,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65~1.59cm/a;泥质区(歧口附近)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81cm/a.上述结果说明潮间带砂质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快速沉积作用,60年代之后沉积作用变缓.这可能是由于华北地区在该时段具有丰沛的降水和入海水沙,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60年代以后沉积作用变缓可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水量减少和由此导致的物源减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沿岸贝壳堤对潮滩有孔虫海面变化指示意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渤海湾沿岸有贝壳堤发育和无贝壳堤发育的2类现代开放潮滩有孔虫组合的对比,研究了该2类潮滩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的海面指示意义。5个有孔虫组合带被MHWST(平均大潮高潮位)、MHW(平均高潮位)、MHWNT(平均大潮低潮位)和MSL(平均海面)分隔,分别对应潮滩的高盐沼、低盐沼、潮间带上部、潮间带中上部和潮间带中下部5个不同亚环境。不同亚环境沉积物因其所含的有孔虫群的独特性,均可作为高精度海面标志物,误差为各亚带高差的1/2。沿岸贝壳堤可对潮滩有孔虫的属种组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从高潮位向低潮位逐渐降低。在MHWNT潮位之下,有孔虫组合不再受到沿岸贝壳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MS~(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文  王福  李建芬  姜兴钰  陈永胜  王宏 《地质通报》2016,35(10):1607-1613
在初步获得渤海湾海河南部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大于43.5ka BP的基础上,在沧州北部和海河北部的沿海低地又利用6个新的机械钻孔岩心,建立了2条垂直于现代岸线的长剖面。根据沉积物岩性和有孔虫查明了第Ⅱ海侵层在剖面中的空间分布,并获得一组新的AMS~(14)C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在第Ⅱ海相层中新获得的9个AMS~(14)C年龄同样均大于43.5ka BP。至此,渤海湾3条垂直现代岸线剖面10个钻孔的第Ⅱ海相层的21个AMS~(14)C年龄均大于43.5ka BP,进一步证实了普遍发育于渤海湾沿海低地的第Ⅱ海相层形成于MIS 3阶段早期或MIS 5阶段,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 BP。  相似文献   
20.
相距3~20km的岭头、罾口河、俵口和空港物流中心4处埋藏牡蛎礁体的年代学研究证实,开始发育的时间不同,但同时在4.2~4.0ka cal BP时结束建礁,即其灭亡与"4.2ka事件"在时间上重合。岭头、罾口河剖面O稳定同位素和罾口河剖面孢粉数据进一步表明,4.5~4.3ka cal BP时研究区气候出现变冷变干的趋势,4.3~4.2ka cal BP逐渐好转,推测这一气候波动变化过程可能是对"4.2ka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