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环评水保在特高压工程前期及竣工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针对传统作业模式下环评水保工作存在操作繁杂的局限性,本研究利用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建设了移动环评水保信息系统,开展了提高室内及野外环评水保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移动智能电网环保作业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改善了传统作业模式存在的不足,填补了目前特高压工程环保作业移动数字化技术的空白,对提升环保作业工作效率具有显著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卫星钟差长期可靠预报是实现卫星自主导航定轨所要解决的重要前提之一.针对多项式模型(PM)、灰色模型(GM)等常用的钟差预报方法存在的预报误差较大的情况,为了有效地进行卫星钟差预报和更好地反映卫星钟差变化特性,将ARMA(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模型引入到卫星钟差预报中,利用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提供的卫星钟差观测数据进行90 d的长期预报,根据各个卫星钟差的变化特性,对其进行模式识别、建模和预报,并与其它3种模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比较.计算结果表明,采用ARMA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卫星钟差的长期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渗透前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化学成分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GCL的吸附能力及其变化规律,并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过程中GCL对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阳离子存在吸附作用,水化液对GCL的吸附能力有一定影响;在渗透开始阶段,GCL对垃圾渗滤液中阳离子和有机物的吸附能力比较强,而后逐渐达到吸附饱和状态而丧失吸附能力,因此用GCL作为防渗屏障,主要是依靠其低渗透特性,而非其对溶液中有机质和有害离子的吸附作用。通过对膨润土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也发现:经过渗透后的膨润土中除常见氧化物外,还有来自渗透液中被吸附的物质,但含量不大。  相似文献   
14.
单桩极限承载力实例分析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GM(1,1)模型的建模及精度检验方法。依据单桩载荷试验中桩顶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建立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灰色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特高压工程线路长、施工点多、高山大岭多、建设管理难度大,为进一步加强施工过程管理,采用无人机航摄技术辅助施工现场全景管控。通过获取工程线路的终勘坐标,制定航摄计划、开展沿线航摄、对影像进行快速处理。根据专家经验进行施工现场影像解译,并创建施工可视化管控系统,获取施工现场进度、安全、质量和环保水保信息。实现了施工现场全局、及时的管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官方研究机构开展系统化的大数据研究已近10年,为研究美国地学大数据发展现状,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官网发布的由其主导的LCMAP计划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软硬件设施情况等具体信息,深入了解美国科研方面的运作模式,总结可在非地学领域通用的科研项目运营技巧。同时,对比中美地学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现状,提出我国在地学大数据建设方面的问题、改善思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三种导航型卫星的位置求解的异同,阐述了多普勒测速法和位置差分测速法的基本原理。为了分析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劣性,做了三组实验,并对其速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模糊正交试验,对水泥土添加剂室内配比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无侧限抗压强度和试样成本为考核指标,得出水泥土试样在2 8d和90d时水泥掺入比、添加剂掺入比和水灰比的最佳组合,为实际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