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61.
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产出在华北北部的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之中,造岩矿物组合为石英 碱性长石 纳铁闪石 霓辉石 钠铁非石±星叶石,副矿物有锆石、钛铁矿、硅钛铈铁矿等。晚期的伟晶岩囊状体由颗粒粗大的石英、碱性长石和纳铁闪石等组成,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T=200±16Ma,(~(87)Sr/~(86)Sr)_i=0.705±0.008,MSWD=11.2,代表冷却年龄,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为220±1Ma,代表岩体侵位时代。光头山碱性花岗岩以A/CNK<1和A/NK<1,Al_2O_3、MgO、CaO和Ba、Sr含量低,全碱含量、MnO和Rb、Ga等含量高,负Eu异常特别显著等为特征。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完全符合A型花岗岩的特征。光头山碱性花岗岩是华北地区早中生代后造山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光头山碱性花岗岩的ε_(Nd)(T=220Ma)平均值为-8.9,明显高于华北前寒武纪下地壳岩石的范围,而冀北地区前寒武纪高压麻粒岩地体虽具有大陆地幔的特征,但未经历过部分重熔,表明至少前寒武纪下地壳不可能是岩浆主要的或唯一的来源同样,现今华北下地壳由于时代较新,也不可能成为岩浆的源岩,对比时代相近的超镁铁岩和煌斑岩的Nd同位素特征,推测最可能的源区是1.8~1.9Ga形成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光头山碱性花岗岩和华北北缘早中生代侵入岩带规模很大,以富集地慢来源的岩浆为主,反映了当时的岩浆活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强度,如果130Ma前后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之时,是岩石圈减薄已经达到最大程度之际,那么,此前一定时间段内的幔源岩浆活动都有可能与岩石圈减薄从开始到鼎盛的过程有关,所以,华北北缘早中生代岩浆活动可能是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早期阶段的产物。与岩石圈减薄过程有关的早中生代岩浆活动还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阿拉善北部形成了后造山A型花岗岩。与岩石圈减薄过程相关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在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分布,表明当时岩石圈减薄过程可能并没有涉及到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只有到了侏罗纪-白垩纪,岩石圈减薄过程才在更大的区域内广泛发生。所以说,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过程是在时间上从早中生代就已经开始、在空间上从华北北缘-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开始向外逐渐扩展的一个深部过程。这个深部过程对应的地表表现是,先在华北北缘和中国东北东部地区形成规模很大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带。而后,当岩石圈减薄过程扩展到整个中国东部时,岩浆活动才达到鼎盛时期,这可能就是中国东部侏罗纪-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深部原因所在。而以富集地幔源区为主的岩浆活动还导致了华北北缘地壳垂向生长。  相似文献   
162.
崂山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锆石U—Pb稀释法对崂山花岗岩中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及碱性花岗岩4个单元的代表性岩体进行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其淡黄色透明状锆石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分别为146.8±0.8,126.2±0.8,113.0±0.9和110.8±0.9Ma,代表岩石各自的结晶年龄;而正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中的红褐色半透明—不透明锆石,因曾遭受严重的晶格破坏和放射性成因铅丢失,表面年龄偏新,不具年代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3.
计算了变南成因和岩浆成因锆石从晶体核部至边缘的平均离子半径,发现它们的变化存在规律性,作者认为这种规律性同锆石结晶时岩浆或母岩的温夺条件变化密切相关,论述了用锆石平均阳离子半径变化趋势来判别其结晶PT条件变化趋势的方法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4.
Sm-Nd同位素被广泛地应用于萤石样品的定年和示踪。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的化学分离中,一般采用酸溶解样品,但氢氟酸和硝酸与萤石反应不完全,由于萤石(CaF_2)特殊化学结构导致氟离子会和稀土元素离子形成难溶稀土氟化物,易导致Sm-Nd亏损,因而对于Sm、Nd含量较低的萤石样品,Sm-Nd同位素测试需要较大样品用量(100~200 mg)。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HNO_3+HClO_4+H_3BO_3溶解萤石样品的消解方法,在萤石溶解过程中加入H_3BO_3可有效提高Sm-Nd回收率。实验表明,利用5 mL浓硝酸和0.015 mL高氯酸溶解萤石样品过程中加入1 mL 0.49 mol/L H3BO3效果最佳,结合高灵敏度热电离质谱仪(Triton)可实现微量萤石样品高精度Sm-Nd同位素测试。较先前已有的溶解方法,本方法大大降低萤石样品用量。  相似文献   
165.
阜平(超)群是华北克拉通中段变质基底的代表性“地层”。阜平柳树黑云斜长片麻岩常规微量锆石U-pb法(2800-150^+230)Ma的年龄,既是阜平(超)群底部可能为中太古代、也是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为一统太古宙的主要年龄依据。然而,阜平(超)群传统的地层、年龄和性质一直不断地受到后续研究者质疑,现已为许多文献证实不是有序的群级地层而是中-下地壳性质的杂岩。阜平杂岩种类繁多,除了一些学者提出的构造成  相似文献   
166.
近年来,燕辽裂陷槽中-新元古界年代学研究进展突出,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长城群底界年龄的确定,目前基本可以比较准确地将其定为1 650 Ma。本文报道了支持此认识的新证据——下伏于长城群常州沟组之下的新太古代片麻岩中的麻粒岩包体的磷灰石U-Pb年龄。通过高精度ID-TIMS定年方法,对天津蓟县下营镇常州村附近长城群常州沟组不整合覆盖的新太古代遵化杂岩中的麻粒岩中磷灰石进行了U-Pb定年,获得了制约"长城群"底界的年龄:~(207)Pb/~(206)Pb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 666±16 Ma(MSWD=1.8,n=11),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1 667±23 Ma(MSWD=1.7,n=11),二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该测年成果再一次有力制约了燕辽裂陷槽长城群的底界年龄为1 650 Ma。  相似文献   
167.
成矿地质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成矿事件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成矿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对于矿床成因、成矿作用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于找矿勘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讨论了各种常用测年方法(如Rb Sr、Sm Nd等时线法和U Pb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介绍了测年方法(尤其是与成矿事件年代学研究有关的测年方法)的新进展。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事例分析,比较了成矿事件的直接测年和间接测年方法,强调应在扎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元同位素体系对成矿事件进行年代学研究。最后讨论了成矿事件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指出应加强成矿事件与大陆聚散旋回的时间耦合性的研究,这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8.
成矿过程多元同位素体系的时代信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过程时的维的确定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研究任务。尽管我国许多矿床已经测得了大量同位素年龄资料,但决不等于这些年龄数据均能标定成矿过程中某一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作者通过实例分析指 同,放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扎实的野外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之上;在测年方法上,应采用多元同位素体系,但要更多地关注单矿物、仍至矿物微区的Upb,Ar-Ar和Re-Os测年方法;在使用等时线法时,必须首先对其合理性进  相似文献   
169.
浙西南早元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年代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获得的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花岗质岩石的年龄为:下际二长花岗岩1975±80Ma,里庄二长花岗岩1870±36Ma,田后花岗闪长岩1832±80Ma,三枝树混合岩1963±44Ma。这些年龄数据证实本区基底岩石在1875±100Ma时期经历了一次广泛强烈的岩浆热事件,表明八都群(麻源群)岩石的形成应早于2.0Ga。三枝树地区“鹤溪群”中混合岩年龄为1863±44Ma,斜长角闪岩全岩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2071±48Ma,表明景宁三枝树地区变质岩的时代应为早元古代,并非原来所属“鹤溪群”划归的晚古生代,这套变质岩可能是浙闽变质基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0.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岩锆石U-Pb法定年及其成因指示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湘东南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小岩体与铜多金属成矿带在时空上密切共生, 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 4个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精确限定了带内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形成年龄在172~181 Ma之间, 这一年龄也代表了带内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的上限年龄. 部分颗粒锆石属残留锆石, 给出了中元古代(1753 Ma左右)年龄信息, 暗示带内花岗闪长质岩浆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或前寒武纪岩石是其熔融源区的重要组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