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成 《矿床地质》1991,10(4):371-384
矿床多出现于晚古生代海盆边缘凹陷中。矿床的产出和分布受泻湖相潮坪碳酸盐沉积所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上下围岩整合-准整合接触,沿层分布。矿石即为含铀不纯碳酸盐岩,其特征是色较深,含泥碳质及星散黄铁矿。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微量元素含量、δ14S、δ18O值与围岩近于一致,唯矿石中铀含量高,达工业采冶要求。近矿围岩蚀变微弱。沥青铀矿U-Pb年龄测定多为57-96 Ma,主要反映矿石的后生改造年龄,但部分沥青铀矿年龄(380 Ma)与所在地层时代(D1)相近,表明成岩成矿期矿石仍有存在。且后生改造、叠加富集作用主要发生在原有矿层内,使矿体(层)仍保留原地-准原地特征,因而,应属沉积成岩成矿为主兼有后生改造的层控铀矿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成矿和改造富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2.
在国外已将电子束技术应用于绘图和录象,并把这种设备称为“Cartographic EBR”,业已形成系统,由研究试制阶段转到生产使用阶段了。在测绘方面用于生产分色缩微地图及符号注记版;在遥感方面用来记录卫星象片;  相似文献   
63.
济阳坳陷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该区油气勘探积累的大量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结合地热学方法, 给出了该区的深部地热状态. 在此基础上, 利用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给出了相应的岩石圈流变剖面. 结果表明, 沉积盖层底面温度在129~298℃之间, 基底热流为54.3~60.5 mW/m2; 上地壳底部温度为406~436℃, 相应热流为47.7~52.6 mW/m2; 中地壳底部温度为537~572℃, 热流为41.3~46.3 mW/m2; 莫霍面温度为669~721℃, 地幔热流为38.1~43.1 mW/m2, 热岩石圈厚度为71~90 km. 上述热状态参数与地壳厚度以及地表热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表热流越高, 则相应的深部温度和热流也越高, 热岩石圈厚度也越薄. 济阳坳陷较高的热状态与新生代期间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扩张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岩石圈纵向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上、中地壳基本为脆性, 而中地壳底部及下地壳几乎均为韧性层, 壳下岩石圈为韧性. 此外, 也存在横向变化, 各凹陷岩石圈总强度不一. 济阳坳陷岩石圈总强度为1.52 × 1012 ~ 2.16 × 1012 N/m,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约为24 km, 与力学强地壳(MSC)厚度基本一致. 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深部地壳矿物的脱水以及地幔楔热物质的上涌, 在地壳底部产生部分熔融, 并引发岩浆的底侵和向上侵入. 这一地球动力学过程可能是华北及东部地区下地壳的粘度降低、从而发生韧性流动的原因. 济阳坳陷岩石圈的上地壳脆性断裂变形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这一分层变形特征决定了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成盆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64.
李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8):183-185,188,191
铁路勘测中常常采用GNSS高程拟合法来获取点的正常高,GNSS高程拟合方法有很多,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从研究曲面拟合入手,分析其拟合精度。得出一些有益结论,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华东地区的植被变化特征,基于1982—2016年全球陆表特征参量卫星叶面积指数(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 Leaf Area Index,GLASS LA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方法研究过去35 a华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偏相关方法分析植被LAI与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的相关性,并探究华东不同区域LAI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华东地区年平均LAI为0.05~7.20,年最大LAI为0.04~8.60,均呈现由南向北递减态势。(2)近35 a华东地区年平均和年最大LAI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增加率分别为每年0.007 9(p<0.05)和0.022 6(p<0.05)。虽然华东北部LAI低于南部,但近35 a上升趋势明显;南部LAI虽较高,但部分区域有下降趋势。(3)年平均和年最大LAI显著增加的区域分别占整个区域的60.9%和60.5%,主要分布于江淮以北地区;两者显著降低的区域分别占8.9%和6.4%,主要集中在浙北到苏南一带。(4)不同区域年平均和年最大...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恢复高频面波信号及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采用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进一步提取了0.5~1.5 s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首先根据区域平均频散曲线得到了该地区地下数百米的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然后利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成像方法得到该地区深度为500 m以上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区沉积层较厚,整体横波速度值较小(0.4~0.9 km·s-1).储气库在地表投影区域的横波速度值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抽注水、气引起的沉积岩石裂隙所导致.储气库东北和东南方向均有明显的相对高速区,推测是区域地下水位和地形起伏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获得的近地表三维速度结构为呼图壁储气库地区的上覆地层物性研究、区域微震精定位、场地效应的评估和去除浅层影响的深部介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7.
中国东、西部两类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中国东部苏北盆地、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和西部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 变学结构研究结果,分析了两种类型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特征与构造演化的关系. 结果表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岩石圈的地球动力学特性.在不同的地 球动力学环境下,盆地成因类型和构造演化差异性与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所反映的地 球动力学特性的差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南华北盆地群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在南华北地区收集到的13口井的系统测温资料,结合该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地热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地温梯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依据前人的热导率资料,对南华北盆地群的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南华北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一般为13.0~39.9℃/km之间,平均25.3℃/km.大地热流值在30~89.6 mW/m2之间,平均热流值为53.7mW/m2.和中国东、西部盆地现今地温相比,整体表现为一温盆.总体而言,坳陷区热流及地温梯度较小,而隆起区相对较高,横向差异明显.地温场平面展布主体为NW—NWW向,与盆地构造格局一致.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的分布受构造格局的控制,新生代构造—热事件决定了盆地群的现今地温场特征.  相似文献   
69.
金衢盆地的沉积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祖辅平  李成  王彬 《沉积学报》2004,22(3):417-424
金衢盆地发育在古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前中生代的构造格架和地质特征对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金衢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沉积构造、沉积中心以及岩相变化的研究;分析了金衢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历史,讨论了晚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环境演化。研究表明:①金衢盆地是由挤压到拉张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边界大多为正断层;②地层序列在盆内不同位置变化较大;③沉积相:金衢盆地各时段沉积相的展布各具特色,并且演化序列比较清晰;冲积扇相以冲积扇裙的形式分布于盆地南北两缘,且有一定差异;河流及沙洲相分布于盆地中部,即衢县和龙游之间的区段;三角洲相主要有扇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正常三角洲;研究区发育湖泊相,其中滨浅湖和半深湖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70.
湖南省自2010年开始启动整装勘查工作,截至2014年12月部署有18个整装勘查区。在介绍、总结湖南省整装勘查工作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整装勘查在总体思路、监管制度、评估制度、分工协作机制、综合研究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探讨,提出整装勘查下一步在工作思路、主攻矿种、主攻区域、综合研究和具体工作部署设想等方面的建议。笔者提出以Ⅴ级成矿区(带)为单位部署整装勘查区的思路,并提供46个Ⅴ级成矿区(带)作为下步部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