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运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有机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开展大陆碰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现代表生过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完成研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项目取得如下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进展: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青藏高原整合构造模型与成矿成藏评价;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周边环境变化事件及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与预测;高原土地覆被变化、恢复整治及管理。  相似文献   
62.
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芯记录的近100 a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7年9月钻取自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崩区长度55.29 m的阿汝冰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冰芯δ18O记录与Nye模型重建了冰芯上部17.87 m的时间序列是1917—2016年.结合冰芯邻近的改则、狮泉河气象站1973—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63.
天山冰芯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5.18 m长的浅冰芯为研究对象,对冰芯不同层面的微生物总数、可培养细菌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发现天山1号冰芯微生物总数为103~105细胞·mL-1,可培养细菌数为0~300 cfu·mL-1,冰层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粒雪层,可能是淋溶作用使细菌移动并保存在冰层中;分离到的细菌分属于14个属,大部分与来自海洋和其它陆地冰川的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不同的气泡冰层的细菌在数量和种类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中Frigoribacterium、 Flavobacterium、 Arthrobacter为天山1号冰芯中的主要优势菌,Brevundimona、 Pseudomonas和Pedobacter为次要优势菌,并且Frigoribacterium和Flavobacterium在冰芯不同深度均有分布,其数量与冰层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变化相一致;Cohnella和unclassified_Paenibacillaceae所代表的属的细菌未在其它低温环境下发现,可能为天山冰川的地方种类.  相似文献   
64.
聂拉木气象站降水中 δ18O的变化表明 ,夏季降水中 δ18O为一低值阶段 ;冬季降水中 δ18O总的来说为一高值阶段 ,但冬季暴风雪中δ18O的值和夏季强的季风活动中降水的δ18O一样很低。由于该地区冬季降水十分活跃 ,冬季降水中 δ18O的变化对该地区冰芯记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是用δ18O的季节变化来对冰芯定年产生一定的困难 ,其次喜马拉雅山中段冰芯中的δ18O记录不仅包括了夏季季风活动的强弱信息 ,而且冬季强的暴风雪过程也记录在内。  相似文献   
65.
66.
介绍了最强的非参数检验之一Mann-WhitneyU非参数检验方法及其在冰心气候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冰心气候环境记录具有分辨率高、保真性好和所记录的气候环境信息量大等优声、,因此将该非参数检验方法用于冰心气候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极端事件的研究,并对厄尔尼诺年古里雅冰心中所记录的降水量及δ18O的变化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67.
敦德冰芯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文冕  姚檀栋 《地球化学》2001,30(3):203-207
基于青藏高原祁连山敦德冰芯中近130来主要离子含量的实验测定结果,通过与高原其他冰芯的对比分析,确认冰芯中Ca^2 和CI^-可以分别作为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湿变化的指示器,从冰芯化学成分变化特征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近代环境演化特征。发现近代我国西北干旱区最干旱时期发生在1920-1940年,柴达木盆地蒸发作用在1890-1915年最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北干旱区和柴达木盆地干旱程度逐渐缓解,到80年代干旱程度达到130a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68.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降水中δ~(18)O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喜马拉雅山朗塘流域坚景和亚拉降水中δ18O的变化以及δ18O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 在天气尺度下, δ18O随降水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离散性.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时间而变化. 在季节尺度下, 坚景的δ18O/降水量变化率小于天气尺度下的变化率. 在雨季, 由于大气水汽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基本保持平衡,降水的蒸发富集作用较轻. 从而降水中平均稳定同位素的大小并不依赖于取样间隔. 降水量效应的模拟结果显示, 朗塘流域的降水并非来自于低纬度海洋水汽的初始凝结. 受水汽在爬越喜马拉雅山时强烈的洗涤作用(rainout),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被极大地衰减.  相似文献   
69.
1999年和2000年夏季分别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不同区段表面融水、新近积雪和冰川补给河水内进行了采样, 得到了相似的氧同位素分析结果: δ18O值与温度以及降水量之间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指示出这个典型季风温冰川区域存在着很强的“降水量效应”. 在气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 稳定同位素和其他化学信息也在时间上空间上呈现相应的变化. 各类冰川水体内δ18O值存在显著差异, 反映出雪-冰、冰-融水的相变以及地表径流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和化学离子渐变的特征. 冰川水化学的空间分布还反映出温冰川水化学溶解作用和物理活动性都比较强.  相似文献   
70.
古里雅冰芯小冰期以来的pH值和电导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盛文坤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5,17(4):360-365
在古里雅地区近400年特写的气候环境条件下,古里雅冰芯的PH值除20世纪呈单调急剧下降趋势外,17-19各世纪中均存在着幅度不等的升降过程。电导率的变化趋势除18世纪60-90年代和19世纪的前50年与PH值相反外,其余时段与PH值基本不同。工业化以来,古里雅冰芯PH值急剧下降的年代与南极BHD冰芯CO2急剧增加的年代相吻合,反映青藏高原虽然有它自己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征,但仍受全球气候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