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5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构造倾斜会使原生剩磁偏角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对地体构造旋转等特征的分析。对这种偏角偏差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倾伏褶皱在野外难以识别,即或识别,倾伏要素也很难准确测定。为此提出了利用多个参考点的古地磁资料分析地体运动特征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剩磁倾角数据,从而避免了偏角误差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初步实现了该区古生代古地理的重建。  相似文献   
82.
东北地区由多个地体组成,其运动特征与邻区西伯利亚和华北等板块具有明显差异,有其独特的演化历史。古地磁资料支持将其划为独立构造单元,称之为东北地体群。古地磁资料表明,东北主要地体古生代处在南纬低纬度地区,中生代诸地体共同快速北移,其纬向运移的平均速度约为3.8cm/a。于白垩纪中期就位于现今位置。  相似文献   
83.
崔军文 《地质论评》1994,40(2):106-110
在综述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观点和模式后,依据青茂高新生代变形和岩石圈组构特征,提出了高原隆升的新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扩张模式。其基本观点是强调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造成岩石圈和变形的不均一性及岩石圈中存在的碰撞→收缩(重力不均稀)→伸展(均稀调整)的正向转变和由伸展→收缩的逆向转变的反复交替。据此将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喜马拉雅型,冈底斯型和昆仑型。  相似文献   
84.
崔军文 《地球学报》1990,11(1):73-75
<正> 纵观铬铁矿床成因研究史,岩浆结晶和分异作用始终被视为铬铁矿床成矿的主要机制。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岩浆晚期熔离成矿说,以及超基性岩浆的“有限混熔”和“多次分熔”理论,从场论观点对铬离子运移、富集的探讨和离子聚合动力分异模式的提出,尽管对铬铁矿床成因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岩浆成矿模式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铬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表明岩浆结晶和分异作用只能代表构造稳定带(如裂谷带)的层状铬铁矿床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5.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扛断裂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的界面。通过对断裂带及邻近地质体的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可将断裂带的发展划分成4个阶段:1)蛇绿岩侵位前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以前):2)蛇绿岩侵位时的板块俯冲阶段(90Ma左右—始新世);3)板块碰撞阶段(始新世以后);4)走滑阶段(现代)。  相似文献   
86.
藏南变质橄榄岩的橄榄石组构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00]、[010]和[001]组构。橄榄石[100]组构反映洋壳下部—上地幔上部的高温粘性流变和高温塑性流变,橄榄石[010]和[001]组构基本上是构造侵位阶段陆壳中低温塑性流变结果。变质橄榄岩中橄榄石组构转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岩体变形过程中,总的显示由高温的[100]组构逐渐转化为低温的[001]、[010]组构。高温塑性流变组构影响和制约低温塑性流变组构的发育,叠加变形有利于橄榄石[100]极密的加强和[100]组构向[010]、[001]组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87.
利用2条衔接并横过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央隆起的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试验,以揭示羌塘中央隆起的表层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量的反射地震单炮记录初至清晰,长排列接收丰富了浅表构造趋势特征的信息,层析走时射线密度随地下构造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层析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显示了高速层起伏剧烈的变化特征,其厚度与地表出露地层的年代负相关。深反射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壳近地表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88.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 -陆碰撞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 ,如何设别和标定陆 -陆碰撞作用 ,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 ,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陆 -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 (俯冲 )和上覆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不断仰冲 (逆冲扩展 )  相似文献   
89.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近垂直深地震反射剖面对莫霍面变化的观测 ,强有力地说明大陆莫霍面的复杂特征记录了岩石圈的构造历史。横过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约 1 4 0km ,记录时间达 3 0s ,探测深度超过莫霍面深达岩石圈地幔。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清晰的莫霍面及其变化特征。作为相关解释的第一步 ,我们将探测到的莫霍面变化特征与其他特殊反映不同地质年代和岩石圈构造历史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对比 ,以追索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的岩石圈构造过程。总体北倾的莫霍面和同样北倾的下地壳结构记录了中生代扬子陆块的向北俯冲。北倾的莫霍面错断、叠置现象描述出扬子陆块的俯冲过程。大别山前向北和向南倾斜的交叉反射图像 ,反映了扬子陆块与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圈尺度的碰撞关系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比分析华南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间、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间的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分别确定了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1)基墨里大陆东部的保山地块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羌塘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即在云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 (2)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即位于两地块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代为二叠纪末;(3)峨眉山和西伯利亚两个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代和大洋的闭合时代吻合,而大火成岩省在时间上又与全球生物灭绝事件吻合,进而推断二叠纪末的生物灭绝事件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