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谭可 《四川地震》2014,(1):38-41
2013年9月龟井台水氡观测值出现大幅度下降,为了分析其原因,将SD-3B测氡仪与FD-125型两套仪器测得的氡值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SD-3B测氡仪历年观测资料,对于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以后,认为近期水氡超幅度异常变化是由于降雨骤增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引起的平衡态转换所致。井水位在-8 m处是临界点。当干旱少雨致使外来渗入补给水不足时,出现井水位低于-8 m,此时很少地表水渗入,观测井水也少有外渗流出,溶解在井水中的氡富集度较高,水氡背景值就在一个较高值的范围内变化。当降水增加致使地下水渗入增加,井水位上升,同时观测井水向外流出,造成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氡值就会出现突发性的下降,在井水位高于-8 m后,由于大量渗入的地表水稀释和观测井水向外流出带走大量溶解氡,这一状态下氡浓度会较低,水氡观测背景值在一个较低值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42.
由于绥化市过去多年来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大量使用红砖,进而致使黄黏土矿过度开采开发,大量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国家“禁实”政策出台后,为了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依法关停了一批黏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原有的黏土开采区变成了废弃的矿坑,深坑水绿不能利用、让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43.
征地拆迁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政策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执法为民,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和争议,使推进征地拆迁工作逐步迈上法制化、  相似文献   
44.
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对灌水量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不同灌水量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 Litv)的水分生理、生长和土壤水分进行了动态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在35、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土壤水分活跃层分别为:0~200、0~160 cm和0~100 cm。根系区土壤水分为3%~4%条件下,沙拐枣能正常生长,低于2.5%就会受到水分胁迫。②早晨和午后,沙拐枣的水势随着灌溉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前期降幅较大。随着灌水量的减小,其水势降低较快,在14 kg·株-1·次-1处理下,灌溉3 d后早晨水势和午后水势分别达到-1.3 MPa和-2.19 MPa。③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沙拐枣的日耗水量急剧减小,液流速率也快速降低,灌溉后第15天,在24.5 kg·株-1·次-1和14 kg·株-1·次-1的灌水量下沙拐枣液流速率都为双峰型曲线,第25天3个处理都呈双峰型曲线。④不同灌水量下,沙拐枣的基径、新枝长度以及新枝直径的年增长量都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减小,方差分析表明灌水量对新枝长度的影响非常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5.
基于空间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运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解析协调发展的控制机理:这是一个包含主导控制-影响关联因子的双层综合调控系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存量结构、经济活力和人口变动及相互作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进行实证分析.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多,呈阶段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双核心-外围式空间协调格局,致使云南发展极不平衡.结合区域问题提出调控对策:优化经济布局,转换人口结构,注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46.
庞龙龙  徐学锋  司亮  张浩  李正可 《岩土力学》2016,37(Z2):120-128
为研究开采上保护层对巨厚砾岩断裂诱发冲击的防治作用,根据跃进煤矿25采区的地质条件和采掘条件,将25110工作面下巷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了动静载叠加诱发冲击矿压的机制以及开采上保护层后的防冲原理,数值模拟研究了未开采上保护时和开采上保护层后在同等强度的动载扰动应力的影响下巷道底板的位移、速度、应力以及塑性区的变化规律,进行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人工震源的作用下未开采上保护时和开采上保护层后巷道底板的加速度和动应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上保护层开采后能够有效地释放围岩内部的高应力,且采空区顶板自然垮落,形成的软弱松散岩层结构,能够更好地起到对动载扰动应力波的衰减作用,从而降低了冲击矿压发生的可能,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防治冲击矿压。研究成果对巨厚砾岩下冲击矿压的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利用鄢陵县2个行政村1450份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对农户发展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以短时间外出为主,外出时间在3~6个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2.55%,外出6~12个月的人数占总数的26.14%;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地点主要分布在县内,其次为省内,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动力逐渐从区域差距转变为行业劳动效率差异;农村劳动力外出途径主要有亲戚朋友和同乡介绍,分别占到总数的46.41%和43.79%;2个村庄的劳动力转移强度分别为3915人·月和4685人·月,对农户收入的贡献率分为0.882和1.240.  相似文献   
48.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隔水边界附近的承压含水层,即半无限区域的承压含水层参数的准确求取对于特定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密市柴沟镇小于家庄抽水试验为例,详细阐述了隔水边界附近的承压含水层参数求取过程,并对结果进行较为详尽的讨论。  相似文献   
50.
洞庭湖水沙变化分析及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正最  谢悦波  徐冬梅 《水文》2011,31(1):45-53,40
水沙变化是洞庭湖演变和江湖关系调整的关键因子。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和累加过滤器等方法,分析1956~2008年洞庭湖入湖和出湖径流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洞庭湖入湖水量以湘、资、沅、澧四水入流为主,洞庭湖入湖泥沙以荆江三口分沙为主。四水年均入湖水量约占洞庭湖出湖总水量的59.2%;三口入湖沙量约占入湖总沙量的80.9%。②由于荆江裁弯、葛洲坝工程运用、三峡水库拦蓄以及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从三口河道进入洞庭湖的水沙呈现明显的衰减趋势,入湖水量所占比重已由荆江裁弯前的42.6%下降到了三峡水库运用初期的21.7%;入湖沙量所占比重已由荆江裁弯前的87.7%下降到了三峡水库运用初期的59.6%。③近50年洞庭湖的泥沙沉积总量达52.9×108t,但泥沙沉积比已由荆江裁弯前的73.3%下降到了三峡水库运用初期的34.0%,洞庭湖泥沙淤积的趋势明显减弱,有利于保持洞庭湖的调洪湖容,延长洞庭湖的寿命;但三峡水库运用初期,三口分流的衰减将加剧洞庭湖区西部地区枯水供水的紧张态势,并使水环境容量下降;同时城陵矶下游长江河道的淤积导致洞庭湖洪水位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