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83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1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some relevant data of more than 286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during 2001–2010, using modified method—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c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has been figured out, which, uncovers the distributional difference and change law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from the time-space dimension.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cities by virtue of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It turned out that:(1) the average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has always stayed at low levels, moreover, with repeated fluctuations between high and low, which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year by year. Besides, the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s widening.(2) The a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presents a spatial pattern of successively decreasing from Eastern China, Central China to Western China. The cities whose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re at higher level and high level take on a cluster distribution, which fits well with the 23 form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3)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assumes a cert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not completely the sam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comm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whos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d by and regarded as the reflection of many elements, such as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 natural endowment and environment of ST resources and so on.(4)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above shows a notabl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which in every period presen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neighboring cities seems to be similar in group, which tends to escalate stepwise. Meanwhile, the whole differentia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has a diminishing tendency.(5) Viewed from LISA agglomeration map of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periods, four agglomeration types have changed differently in spatial location and the rang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ntinuity of ST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n geographical space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相似文献   
82.
王斌 《地质与勘探》2014,50(3):564-571
陕西省镇安县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上泥盆统南羊山组(D3n)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既是金龙山矿区的容矿地层,又是金等成矿物质的矿源层。金矿脉的产出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尤其NE向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金龙山金矿绝大多数的矿脉产出。在金龙山金矿区金龙山矿段106号金矿脉应用EH4连续电导率仪成功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岩性,并识别出了3条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测区内灰岩表现为高阻异常特征,页岩表现为低阻异常特征。近EW走向的断裂构造Fa为测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深部延伸较深;NE向的断裂构造Fb与Fc近平行产出,并且深部均与Fa交汇,其中Fb为106号金矿脉所处断裂构造,而Fc为测区内一条锑矿脉所处的断裂构造。Fa断裂与区域上EW走向的深大断裂倾向一致,为SN向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在成矿过程中为成矿热液提供运移通道;NE向断裂Fb与Fc具有容矿条件,推测应为张性断裂。  相似文献   
83.
金船塘锡铋矿床是东坡矿田内一以锡铋为主的大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考察、镜下观察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LA-ICP-MS对该矿床的矽卡岩内石榴子石原位的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金船塘锡铋矿床的钙铝榴石(Gro)大体上具重稀土(HREE)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负Eu异常的特征;而钙铁榴石(And)不同样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样品显示HREE富集、LREE亏损的特征,有的则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除了多数呈Eu负异常外,还有部分表现为弱的正Eu异常,这可能是受钙铝-钙铁榴石混合物中的静电作用所导致。并且,上述不同石榴子石REE分配的差异还进一步指示,钙铝榴石(Gro)矿物生长速率较低,与孔隙流体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水/岩(W/R)比值较低,其REE的化学行为主要受到晶体化学等机制的影响;钙铁榴石(And)矿物生长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水/岩(W/R)比值,吸附作用在REE配分模式中起到重要作用。总体上,矽卡岩内的石榴子石的REE的分配呈HREE富集、LREE亏损,负Eu异常的特征,与千里山花岗岩REE分配模式一致,指示了金船塘锡铋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与千里山花岗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84.
地球化学异常结构三维综合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为了满足地球化学多维异常体系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应用于深部找矿预测的多维异常结构方法,从钻孔岩芯直接采样,获得了具有真三维属性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者迫切需要在三维场景下对所获三维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解读和表达。异常结构三维综合系统(3D-MDAS)是利用三维可视化和地质体三维建模技术,在MapGIS K9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获得的。本系统实现了地上、地下数据模型的一体化显示,实现了实体模型与属性模型的耦合一体化显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异常结构进行空间分析,建立三维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笔者详细阐述了三维异常结构3D综合系统的三维建模思路和技术,并用安徽马头矿区的实际应用成果给以说明。  相似文献   
85.
中国稀土对外贸易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美贸易摩擦到“科技冷战”以来,被誉为“高科技命脉”的稀土,日益成为国际博弈的前沿领域。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流动态势、把握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的地位变动,对中国资源安全格局的整体优化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长久维持具有一定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稀土进出口贸易数据、相关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指标及联合国投票数据,借助相互依存指数、地缘亲和度模型、GIS空间技术以及负二项面板回归等手段,探讨了中国稀土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稀土贸易存在较大波动,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整体呈现“升—降—升”发展态势。② 中国稀土进口市场高度集中且路径依赖增强,出口市场逐步多元且路径依赖减弱。中国主要出口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进口具有较低附加值的上游矿物类产品。③ 中国在全球稀土贸易相互依存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整体强化。中国与多数友好型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优化态势,但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歧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呈现恶化态势。④ 国家主体属性、国家间邻近性以及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等对中国稀土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6.
王萍  杜德斌 《地理研究》2022,41(8):2076-2091
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影响着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的建构。基于人地关系思想,以变化-影响-适应为主线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的研究框架,分析自然因素对冰冻圈地缘结构的塑造和对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的建构,以及极地海权、陆权和其他地区领土博弈所形成的双多边地缘关系。研究结果:① 冰冻圈领土博弈地缘结构初步形成。理念层面,自然要素成为气候政治的力量之一,冰冻圈领土博弈体现出传统地缘逻辑;空间层面,气候变化释放极地、高山等新运筹空间,北极、南极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物质层面,极地海权和陆权利益是大国博弈的主要目标。② 冰冻圈国家身份-利益影响其冰冻圈地缘政治行为,其身份认同的客观基础之一是在冰冻圈分布结构的相对位置。③ 冰冻圈国家领土博弈地缘关系有“趋利”“避害”两类。“利”指为赢得极地海权、陆权,气候变化下西方大国和地区大国开始争夺南北极200海里外大陆架权属,加强极地实质性“硬、软存在”战略布局,美国和丹麦强化格陵兰岛北极战略支点作用;“害”指冰冻圈灾害引起的跨境气候移民等国家利益受损问题。  相似文献   
87.
广域范围建筑物信息普查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重庆市为例,全面介绍了全市域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建筑物信息普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大面积山地城市的建筑物信息普查关键技术体系,可为类似的地理调查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
研究目的】甲玛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最重要的斑岩成矿系统之一,具有斑岩、矽卡岩、角岩、脉状金矿四位一体矿体结构,形成了丰富的矿物种类和多样的金属矿化。其中,磁黄铁矿作为重要的金属矿物之一,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金矿化的耦合关系一直不明确。【研究方法】此次,以甲玛斑岩成矿系统外围和远端的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镜下鉴定,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方法(LAICP-MS)对不同产状的磁黄铁矿开展测点分析和扫描分析,详细揭示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甲玛矿床磁黄铁矿主要富集Co、Ni、Cu、Zn、Ge、Se,弱富集Pb、Bi、Sb、Te、Ag、As,而Mo、Cd、In、Sn、Ba、W、Au、Tl、Th、U等元素含量较低。其中,矽卡岩中的磁黄铁矿具有较高的Co/Ni比值,能有效揭示其岩浆热液成因,而角岩中磁黄铁矿可能继承了一定的沉积特征。【结论】甲玛矿区磁黄铁矿的Cu、Zn、Pb含量变化特征与矿床空间矿化规律一致。矽卡岩中的块状磁黄铁矿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主要呈他形、不规则的独立金矿物产于磁黄铁矿的孔隙和粒间。同时,金的富集和沉淀可能与富铋的熔体有关。创新点:磁黄铁矿是甲玛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中典型的金属矿物之一,其微区原位分析清晰揭示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成因,同时,证实矽卡岩中磁黄铁矿的高品位金与成矿流体中的富铋熔体有关。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双泉金矿成矿时代及成矿环境,分别对双泉金矿含金石英脉和赋矿岩石进行采样测试分析。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法测年结果表明,双泉金矿含金石英脉加权平均206Pb/238U年龄为(303.53±0.79)Ma,代表了含金石英脉形成年龄,属晚石炭世前后挤压推覆构造体系产物。与双泉金矿主成矿期年龄对比,结合矿区成矿条件及黄铁矿、毒砂等矿物形态特征,认为该金矿的形成不是一期结果,而是经历了预富集、富集的演化历程。赋矿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的SiO2、K2O、CaO(SiO2=58.82%~89.25%,K2O=1.12%~4.47%,CaO=0.52%~4.47%)含量高,Na2O含量低(Na2O=0.43%~1.76%),A/CNK值大于1,δ值小于3.3,属过铝质、钙碱性岩石,具富钾钙、贫钠镁特点;Ba相对Rb,Th亏损,K2O含量接近活动陆缘K2O含量,TiO2含量与岛弧TiO2含量接近,推断岩体形成于活动陆缘或岛弧环境;稀土元素具弱的负Eu、负Ce异常,(La/Sm)N值较(Gd/Yb)N值大,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于重稀土元素,表明岩浆具壳幔混熔特点。东准噶尔后碰撞阶段早石炭世至二叠纪晚期发生的陆-陆碰撞造山及伸展张弛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此结果的主要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90.
根据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测试资料,对阿尔善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物性及特征进行系统综合研究[1-4]。结果表明:阿尔善组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具有成份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特点,主要是碎屑岩母岩近物源、搬运距离短以及频繁的火山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5];填隙物主要为泥质粘土、胶结物。储层特征主要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