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总被引:171,自引:4,他引:167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 ̄17Ma 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 ̄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 ̄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  相似文献   
32.
The 1.07-m long lake core with 1 cm interval cutting, which was obtained by drilling in the South Hongshan Lake of Northwest Tibet, was dated by the 210Pb and 137Cs methods, and a 150-year consecutive lake sedimentary sequence (1840─1997) with 1.4 year resolution was obtained. Some environmental proxies, such as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total nitrogen (TN), ratio of TOC to TN (TOC/TN), trace chemistry elements (TCE), CaCO3, grain size, richness of ostracoda etc. showed that they are of well coincidence.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ried from the cold-wet perio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warm-wet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o the 1920s and to the warm-dry period since the 1920s. There were sub-variations since the 1920s: the cold-dry/warm-wet fluctuation from 1922 to 1960, the intensively warm-dry period since 1960 with a short cold-wet period in the mid-1970s to the end of the 1980s. The humid period from the mid-1970s to the end of the 1970s and the dry period beginning from the early 1980s were well documented by climatic data of the nearby weather station records while the grain size was well correlated to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records from Guliya ice core in the same area, the TOC proxy in the lake core indicating warm/cold conditions well corresponded to the ( 18O records representing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the ice core. However, the proxies with dry/wet significance in the lake core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variations of snow accumulation reflected by the ice cor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chosen environmental proxies have clea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and the lake sediments can reflect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high-resolution.  相似文献   
33.
划分和建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晚新生代地层是研究青藏高原隆起时代、过程、幅度和形成原因的最主要的基础工作之一。长期以来, 特别是197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考察和研究, 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多的资料, 本文就其中的第四纪下限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4.
中国地貌与第四纪研究的近今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来自国民经济建设巨大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主要为2006-2008年间)我国在地貌与第四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河口与海岸地貌和第四纪环境演变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中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推动学科发展的若干建议:(1)加强地貌学基本理论研究;(2)加强应用地貌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的重大需求服务;(3)加强地貌学的实验研究;(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5.
青藏高原大湖期   总被引:94,自引:6,他引:88  
李炳元 《地理学报》2000,55(2):174-182
青藏高原湖盆中古湖岸线分布广泛,从最高湖岸线的分布确定的大湖期湖泊面积,一般比现代湖泊面积大数倍至十多倍。据高原不同地区的十多个湖泊沉积测年数据分析,大湖期的年代大致相近,在40 ̄24ka BP居多,有的可能延续至20ka BP,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末次冰期间冰段相当。时期高原环境特别湿润。大湖期的形成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特别强盛有关。  相似文献   
36.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7.
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再次考察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在当地地质地理特征,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晚新生代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发展趋势、生物区系的组成及其演变,以及高山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详实的第一性资料和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8.
可可西里东部地区的夷平面与火山年代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夷平面及其年代是高原隆升、时代和幅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可可西里东部地区通过1∶100000航测地形图所示的山顶面形态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广泛分布的山顶平坦地形面为青藏高原主夷平面的一部分,其海拔高度大多在4900~5200m。本区平坦顶面的熔岩方山常与夷平面交叉分布,也为高原主夷平面一部分,其同位素年代19.6~6.95MaB.P.之间的有39个(9.9~6.95MaB.P.有17个)。又据本区相邻的山间盆地内的火山地貌年龄推论,夷平面形成于9.9~6.95MaB.P.之后,3MaB.P.之前已形成  相似文献   
39.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综述了最近 5 0年青藏高原古地理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中新世~上新世青藏古地理环境 ,高原在 3 6MaBP海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强烈隆升。青藏高原最近三次冰期年代分别为 72 5~ 5 81、 2 89~ 136、 82~ 10kaBP ,冰期中不存在“大冰盖”。高原晚新生代重大古地理演化阶段和事件为 :38~ 2 2MaBP行星风系控制的热带 亚热带低地、 2 2~3 6MaBP古季风出现与主夷平面发育、 3 6~ 1 7MaBP高原强烈隆升与现代季风形成和现代河谷发育、 1 1~ 0 6MaBP高原抬升进入冰冻圈与大冰期出现、 0 15MaBP以来强烈隆升与高原内部干旱化。本文还讨论了高原古地理尚需深入研究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0.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0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