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91.
环青海湖地区降水云系及影响系统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造成环青海湖地区降水的高空天气系统、地面形势、天气系统维持时间以及≥5.0mm以上各量级降水所属云系出现频率等。通过分析认为:(1)、影响环青海湖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巴尔咯什湖横槽型(概率为40%)、西风气流多波动型(概率为32%);(2)、造成环湖地区区域性大到暴雨的降水过程天气形势下主要是稳定的经向型环流和稳定的纬向型环流;(3)、在西风槽型和切变线型高空形形势下,环湖地区出现中到大雨的云系以Cbcap;Cbcap Asop;Cbcap Scop为主;(4)、各主要降水云系维持时间中,产生≥5.0mm降水的Cbcap、Asop云系维持时间最长,产生≥25.0mm降水的Cbcap云系维持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392.
1981~2000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地域辽阔, 跨越多个气候带, 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 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的时空变化, 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NEP的20年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 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 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 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 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 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 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 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相似文献   
393.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总被引:86,自引:5,他引:86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 结果表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 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 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 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 区域差异明显, 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 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 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 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394.
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对管线影响的试验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仝学让  吴波  高波  漆泰岳 《地质与勘探》2003,39(Z2):131-136
结合深圳地铁大剧院~科学馆区间隧道非降水施工对管线的影响这一实际问题,给出了管线安全性的评价标准.利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模拟了隧道开挖对管线的影响,然后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管线的动态响应,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分析、现场量测的地表沉降值的对比分析可知,三者的数据基本吻合,论证了文中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并对施工期间管线的安全性做出了评价,为该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5.
西藏生态脆弱区人为作用对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藏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西藏生态具有自然基础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的敏感性特点。本文从阐述西藏生态的敏感性入手.在辨识生态退化的人为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敏感性、人为作用与生态退化之间的关系及人为作用机理.进一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在西藏自治医县域尺度上就人为活动对生态退化影响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1)人为作用通过生态敏感性而使生态趋于退化。2)人为因子与生态敏感性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一种乘数效应。3)总人口是生态退化的最显著的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396.
本文利用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配置和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7月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青海境内的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和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交绥是造成这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西宁单站高空特性层层数持续增多、大多数等压面层湿度显著增加是这次大到暴雨天气产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397.
本系统可自动调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气象实时资料,根据各种预报指标,对“大风”、“大雨”、“冰雹”、“大雪”、“寒潮”、“霜冻”及“晴雨”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398.
电视天气预报栏目比较独特,气象信息与广告信息兼容,广告内容全凭画面展现,而且时间短暂。紧抓观众的视觉,是我们栏目广告设计唯一一条能走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99.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多尺度试验观测和跨尺度机理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准确估计陆地碳汇时空变化是预测气候变化和执行温室气体控制协议的基础.近10年来,以大型试验环境控制、涡度相关测定和定量遥感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多尺度生态观测网络的建立,获得和积累了大量有关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的数据.但是这些高强度和多尺度观测并没有显著降低对陆地碳汇及其变化估计和机理认识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观测主要是在各个尺度上分别进行的,而生态系统碳循环变化取决于从生物个体的短期反应到区域生态系统格局长期变化各个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试验和观测总是在特定尺度上进行的,认识和定量表达跨尺度相互作用需要应用机理模拟的方法.但是,现有的生态机理模型以单一尺度试验观测数据为基础,不能现实地模拟生态系统大尺度格局、结构和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动态响应和适应.估计和预测由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决定的陆地碳汇变化要求构建新的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和机理模型,集成和定量表达从生理生态过程响应到生态系统格局适应性变化的传递机理和非平衡生态系统演替机制.多尺度数据-模型融合(Data-modelfus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新方法,它包括应用多尺度观测数据建立跨尺度机理模拟模型;应用多种观测数据在不同尺度上对模型进行检验和验证;应用动态观  相似文献   
400.
1999年夏季青海多雨形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59-1999年降水,气温、高度场等资料分析得出,1999年夏季青海省多雨与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及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极涡强度偏强等因素有关,其中,中高纬度地区乌拉尔山高压脊多次建立和稳定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异常偏北,西伸脊点位置偏东是造成青海省夏季多雨的最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