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7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带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傅维洲  贺日政 《世界地质》1999,18(2):95-100
对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盆地内部地震较少但强度较大(6级左右),主要发生在盆地南、北两端次级坳陷内。周边地区的地震强度相对弱些,但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沿盆地东侧依兰-伊通断裂带及西侧嫩江断裂带上的北西向雅鲁河等分支断裂分布。最后对研究区地震上述空间分布特点的原因从宏观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利用155个宽频带流动地震仪记录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有限频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华南地区上地幔的高分辨率P波三维速度模型.结果显示,大致以江南造山带为界,研究区域南部的华夏块体的大部分区域上地幔存在一个清晰的低速异常构造,而研究区北部的扬子克拉通的大部分区域上地幔则存在高速异常结构,并且这些速度异常体都向下延伸到地幔转换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在(27°N,118°E)处观测到通过410-km界面的上涌流,并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向西和向北扩展,显示为华夏块体深部200~400 km深度的大范围低速异常,可能为华夏块体广泛分布的新生代岩浆活动提供深部来源.更重要的是华夏块体通过410-km界面上涌流在上涌的过程中向北延伸,越过江南造山带"侵入"到扬子克拉通的南部地区,造成了扬子克拉通较厚的岩石圈对应的高速异常体向南倾斜的假象.最后,位于117°E(郯庐断裂的南端)以东的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已经被"活化",即被来自南部热的软流圈物质替而代之.同时,推断在华夏块体下方地幔转换带内低速异常体可能是与海南地幔柱有关.海南地幔柱和(27°N,118°E)410-km界面上涌流的关系还有待于今后更大范围地震台阵反演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高分辨的地壳速度模型有助于约束和理解该地区的成岩成矿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文章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的107个固定台和82个流动台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地区高分辨地壳三维横波速度模型.首先通过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提取周期为5~50s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数据,然后采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反演混合路径的频散走时数据得到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棋盘检测板实验结果表明,三维横波速度模型的横向分辨率约为0.5°~1.0°,纵向分辨率随着噪声的增强和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高分辨三维横波速度模型揭示:(1)研究区下地壳-上地幔顶部存在V形高速异常带,其中V形的西支从南向北依次穿过江汉盆地、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镶盆地,东支位于郯庐断裂带和长江断裂附近,与郯庐断裂带近似平行,囊括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体区域.西支和东支所夹的低速异常体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2)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速异常体隆起,尤其是在郯庐断裂带、长江断裂以及阳新-常州断裂附近异常突出,并且高速异常体隆起的强度沿成矿带走向从西向东逐渐减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V形高速异常带和成矿带中下地壳的高速异常体隆起可能代表冷却了的燕山期底侵的上地幔侵入岩.印支期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相互汇聚,以及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多向漂移及其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和后撤拉张,使得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广泛发育深大断裂系统;冷的俯冲洋壳脱水导致上地幔岩石部分熔融,以及温差导致强烈的上地幔物质对流,使得幔源岩浆底侵下地壳,然后沿广泛发育的深大断裂系统上升至地表,与地壳物质发生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等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4.
新疆地学断面 (泉水沟 独山子 )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分段成果已经先期分别发表 ,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 ,本文着重全线震相的对比 ,并讨论地壳构造与地质演化的关系。该剖面全长约 12 0 0km ,南起西昆仑山 ,穿过塔里木盆地 ,跨越天山 ,止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剖面共设 12个炮点 ,共用炸药 2 0t,投入地震仪 12 0台 ,共获有效三分量记录 973个。在折合时间记录截面图上识别出 6个震相 (Pg,P2 ,P3,P4,Pm,Pn) ,经走时反演和射线追踪拟合获得速度结构模型。最终的模型显示塔里木盆地主体的地壳厚度为 3 8~ 4 6km ,而且塔里木南缘的Moho界面南倾 ,与结晶基底南倾的角度大体一致。从塔中隆起至西昆仑山前 ,Moho面深度从 4 0± 2km加深到 5 7km ,但继续向南深入到西昆仑北坡之下 ,Moho产状变平 ,深度减小到 5 4km。以西昆仑北坡基底抬升、下地壳增厚和山前凹陷内存在巨厚沉积的观测事实为依据 ,推断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 ,但俯冲的距离和深度可能有限。天山地区观测到了清楚的Pn 震相 ,速度为 8.15km/s。整个天山地区Moho平均深度为 5 2km ,地壳结构复杂 ,其中地壳为 3~ 7km厚 ,速度值 5 .6km/s的低速层。中天山之下的Moho略显隆起 ,中、北天山交界处Moho明显错断。地壳内部各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 ,具  相似文献   
65.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工区地质情况复杂,尤其在盆山结合部位,地表地形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其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低信噪比、干扰强、构造复杂等特点,给后续处理和解释造成很大困难,因此获得真实的叠加剖面是地质解释的前提和基础.复杂地区低信噪比深地震反射资料处理的关键是做好静校正和去噪工作.本文以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作为例,通过方法试验和参数测试,找到适合该工区的静校正方法和去噪技术,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为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细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6.
李朋武  高锐  管烨  李秋生 《地球学报》2007,28(3):234-252
对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古生物地理、同位素年代学等地质数据,确定了两地块的运动特征,相应地,确定了位于两地块间中亚洋盆最终闭合时代,并与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西伯利亚地块于晚泥盆世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分隔华北和西伯利亚地块的中亚洋在晚泥盆世至晚石炭世期间已经存在;②早二叠世西伯利亚地块开始快速向南漂移,并于二叠纪末期(~250 Ma)和华北地块发生碰撞;③早二叠世,中亚洋纬度宽度约39°;④苏鲁-大别山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67.
对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和基墨里大陆(包括保山、缅泰和羌塘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古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代。结果表明:①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并导致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②羌塘地块与塔里木地块碰撞发生在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沿着保山地块东缘和羌塘地块北缘的闭合是不同时的,东早西晚;③华南地块向北漂移,可能引起了华南地块西部和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南部的古特提斯洋北岸的凹入,这为松潘—甘孜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古特提斯洋闭合引起的俯冲造成了华南地块西部大陆边缘的裂离,也共同为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包括塔里木地块、华南地块、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内的几个地块的合围,导致了松潘—甘孜地块三角形的构造形状。支持以前的假设: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杂岩的物源来自华北地块南缘或秦岭—大别造山带。  相似文献   
68.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大陆岩石圈精细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深地震反射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解决深部地质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等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探测技术实验,使用该技术揭露盆地、造山带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动力学过程,并应用于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矿产资源勘察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扼要介绍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发展及其部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9.
地震波速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了利用天然地震观测获取地下速度结构的方法。尽管有不同的新方法涌现,天然地震波速层析成像方法,尤其是多震相联合反演的格点层析成像方法,是当今使用广泛使用的层析成像方法之一,是对地球内部成像的最有效方式。波速层析成像方法的未来发展首先是提高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即增加接收地震波信息的地震台站分布密度;同时,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合反演相互约束可以给出较为严格的地球物理模型,并来降低了地球物理反演和解译的多解性,这是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趋势,也是天然地震波速层析成像方法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0.
USArray及其近期科学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台阵(USArray)是EarthScope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旨在探测北美大陆变形、结构及其演化。USArray主要由平移/滚动台阵和机动台阵两部分构成。滚动台阵由40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以向前滚动的方式扫过美国本土和阿拉斯加。利用来自该台阵的数据,科学家能获得地球内部精细图像,藉此考察地震和火山的过程。作为滚动台阵的补充,机动台阵被用于对关键目标进行详细观测和短期测量。美国台阵计划启动5年来,采集的数据已经提供了足以令科学界考虑重新审视地震物理、火山过程、核幔结构、活动变形构造、大陆结构及其演化、地球动力学和地壳流体等基本科学问题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