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李粮纲 《地质与勘探》2013,49(5):970-975
采用井下地震仪可监测到许多地面地震台未记录到的微弱地震波;井下地层形变观测可以摆脱地表的天然及人为干扰,使观测数据更加真实地反应地层变化情况,可大幅度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地震监测井的设计、钻井和固井的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地震监测井的特殊要求,采用了钻井综合防斜保直技术和分层注浆固井新工艺,使所建地震监测井的垂直度和固井质量都达到了优良,为获取精准的地震监测数椐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深圳珠江广场深基坑工程实例,介绍了根据场地周边不同条件分别采用不同支护方案的设计思路。在该工程中,多支护结构的综合利用成功地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保证了基坑和周围建筑群及地下管线的安全,而且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3.
赵辉  李粮纲 《探矿工程》2005,32(3):9-11
结合深圳市某填海及软基处理工程实际,分别采用三维固结理论和根据实测孔隙水压力值推算软基的固结度,并加以对比分析,证明其适用性。另外,根据固结度计算公式反推软基的最终沉降量和预测沉降稳定时间,这对于提出工程具体卸载时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井下地震仪可监测到许多地面地震台未记录到的微弱地震波,可减小地面噪声干扰,大大提高震源定位精度。介绍了武汉甚宽频带数字地震监测1井的设计以及钻井和固井的关键技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合理的钻井工艺和专门设计的单向注浆装置等技术满足了地震监测井的特殊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初步探讨、分析了影响钻孔轨迹设计的重要参数——导向强度(单位钻进长度钻孔顶角的变化量,°/m)。通过对导向钻具进行整体受力分析,建立了导向强度模型,得出了造斜初始阶段在岩土阻力和钻具弯曲影响下导向强度的计算公式,并根据所得公式对影响导向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还通过室内实验对连续钻进导向强度的规律作了定性说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推导出了在主固结阶段沉降速率与沉降、剩余沉降及固结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沉降速率与沉降、剩余沉降均呈线性关系,沉降速率的对数与固结时间成正比。根据这些函数关系,就可推算出最终主固结沉降、剩余沉降以及固结时间,为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还结合了工程实例,论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非开挖导向钻进铺管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开挖铺管技术是利用岩土钻凿技术手段,在地面不开挖的情况下,准确而快捷地穿越公路、铁路、建筑物、河流等地段铺设和更换地下管线的一项高新技术。结合实际工程,对非开挖导向钻进铺管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论述,并对这项新技术提出了多项改进方案:①研制新钻头;②研制柔性钻杆保护装置;③研制全自动导向钻进测控仪  相似文献   
18.
多裂缝理论是水力压裂理论的前沿理论,特别是对裂隙发育、物理力学性质有别于均质砂岩的煤岩,其研究难度较大,面临问题很多。根据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断裂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结合多裂缝理论与井底压力协同理论,对在天然裂隙发育的煤层同时开启的多裂缝模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显示,综合滤失系数、流量、主应力差等均不同程度影响了多裂缝在近井筒区域的汇合相连概率与延伸方向。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一些城市的地铁工程勘察过程中发现了具有较高压力的第四系浅层天然气。鉴于第四系浅层天然气对地铁建设工程的危害,针对杭州地铁遇到的第四系有害气体的特点,采用横波地震法确定了有害气体的分布范围;采用密闭取心法查明了有害气体的赋存规律;采用改装型静力触探仪法查明了有害气体的成分、气源层、储气层、埋藏深度和压力。工程勘察结果表明,达到了杭州地铁工程第四系有害气体勘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井下地震仪可监测到许多地面地震台未记录到的微弱地震波,地面噪声对仪器干扰,大大提高震源定位精度\[1\]。针对江汉平原地区深厚卵石层和水敏性粘土层的特殊地质条件,分析总结了荆州地震监测井钻井工艺技术以及钻井过程中的井内事故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