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中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盆地东部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多发育在茅三段中下部,纵向上厚度介于3.0~46.8 m之间,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呈带状展布。野外和钻井岩心观察发现,白云岩内发育交织状张性裂缝,将岩石切割呈角砾状,裂缝多被粗晶方解石、白云石充填或半充填。根据围岩和裂缝中白云石晶体形貌和产出状态,在显微镜下识别出4类不同组构的白云石: 第1类为灰泥基质中“星散状”自形粉晶—细晶白云石; 第2类为半自形面状组构细晶白云石,呈他形—半自形镶嵌状; 第3类为具“雾心亮边”的自形晶面状组构细晶—粗晶白云石,具糖粒状结构,晶间孔隙发育; 第4类为脉体充填的粗晶鞍状双晶白云石。背散射照片显示前3类白云石的“雾心”部分晶面混浊、表面分布方解石残斑及微孔, 而第3类白云石的“亮边”部分与第4类鞍状粗晶白云石脉则晶体明亮、洁净、致密,属新生矿物。上述4类白云石的成分均具有富Ca和贫Fe、Mn、Sr的特点,MgO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前两类白云石MgO含量总体低于白云石标准计量,而后两类白云石的MgO含量则接近或略高于标准计量。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茅口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2期白云化作用,初次白云化作用形成第1类、第2类白云石及“雾心”白云石,二次白云化作用形成“亮边”白云石和粗晶白云石脉体; 2期白云化作用均发生得很早,可能始于同沉积期至浅埋藏期。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和原位锶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化作用流体具有混源的特点,流体可能由富Ca地下水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混合而成。推测中二叠世末期峨眉山地幔柱的喷发引起四川盆地内基底断裂再次活动,造成茅口组内张性构造裂缝发育,这为白云化流体混合及运移提供了通道。  相似文献   
262.
2015年4月15日15时39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39.78°N,106.34°E)发生M_S5.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喜马拉雅Ⅱ期布设在南北地震带北段的34个流动台站连续观测数据,首先以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目录给出的138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采用匹配定位方法(MatchLocate)对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前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小震进行了检测和识别,检测后给出的地震事件高达1688个,相比于台网地震目录的地震事件数目增加了10倍多.然后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tomoDD)对研究区域内阿拉善M_S5.8地震前后(2015-01-01—2015-07-31)1级以上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重定位后的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为39.8023°N、106.4388°E,震源深度为20.597km,余震序列展布优势方向为NEE方向,且在深度方向呈近垂直分布,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该次地震事件为一次走滑型事件,其发震断裂可能是一条近E-W向的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263.
提出遴选、考证历史强余震史料的原则与技术环节,探索了综合性确定历史强余震时间、震中、震级的技术方案。作为例子,对1668年郯城8?级地震的7次强余震史料进行了系统收集、考证,校订了其地震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264.
漂浮式海上风电工程设计对波浪参数等必要环境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福建南日漂浮式海上风电场海域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海浪-海流耦合数值模型,研究海上风电场区水位和海流对海浪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耦合模式所得有效波高更加准确,可以体现水位和流速变化对波高的影响。通过分析台风过程中的浪流耦合作用对海浪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浪流耦合作用对最大有效波高的影响空间分布差异明显,1307号、1319号、0908号和1617号四次台风过程中,耦合作用对工程区域最大有效波高的影响可达-1.0~1.0 m。对单点的模拟结果分析发现,流向和浪向同向时对浪高有削弱作用,反向时对浪高有增强作用。此外,浪流耦合作用对波向和谱峰周期也有明显的影响,在1319号台风过程中,波向变化可达20°,谱峰周期变化可达2 s。本文论证了采用海浪-海流耦合模式在重现海浪极值中的重要性,对海上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5.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丸联合信必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信必可吸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冬病夏治丸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CAT评分、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情况。结果:2组CAT评分、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冬病夏治丸联合信必可可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气指标和肺功能,优于单纯应用信必可治疗。  相似文献   
266.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几乎是固市凹陷的2倍,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渭深10井附近,约为93m/Ma;上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仍较固市凹陷大,二者的沉积速率最大处分别为1800,1400m/Ma;第四纪三门期,盆内沉积速率逐渐变缓,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固市凹陷内,约为380m/Ma;秦川期,盆地整体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新生代西安凹陷沉降中心变化不大,主要位于户县以北地区,而固市凹陷沉降中心多变,主要位于华县和临潼以北地区,沉降中心整体偏南。沉积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古近纪,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加厚及深部地幔对流对盆内沉积速率影响较小;新近纪早中新世,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大;晚中新世,秦岭北缘大型正断层活动导致渭河盆地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扩展;上新世到第四纪,盆内沉积速率受秦岭山脉和渭北隆起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67.
与矿山环境标准相关的主要环境标准 美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庞大,主要以环境水质标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固体废弃物管理标准为依据,各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相关的环境标准。美国环境保护局颁布的标准属于联邦法规,这些标准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268.
为了研究黄河口海床沉积物固结过程中电阻率同工程力学性质指标的对应关系,探索海床土体固结过程的新型原位监测技术,本文在黄河刁口流路三角洲叶瓣潮坪上,现场取土配置黄河口快速沉积形成的流体状沉积物和观测研究粉质土海床的固结过程。利用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孔隙水压力监测等原位土工测试手段,实时测定固结过程中海床土强度变化和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同时通过埋置自行研制的环形电极探杆,实时测定海床土固结过程中的电阻率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海床土电阻率与工程力学性质指标的同步测定数据发现:黄河口饱和粉土的电阻率与微型贯入试验测得的土体贯入强度,静力触探试验测得的比贯入阻力,十字板剪切试验测得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均呈乘幂关系,且相关性良好;海床沉积物在固结过程中的电阻率与孔隙水压力呈负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9.
270.
全波形LiDAR数据分解的可变分量高斯混合模型及RJMCMC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泉华  李红莹  李玉 《测绘学报》2015,44(12):1367-1377
传统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数据处理均采用固定数的波形分解方法,容易遗漏部分重叠的返回波,降低波形拟合精度。为了实现可变数波形分解,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确定波形分解数的方法。假定波形数据服从混合高斯分布,并以此建立理想的波形模型;定义用于控制理想模型与实际波形拟合程度的能量函数,用吉布斯分布构建或然率;根据贝叶斯定理构建刻画波形分解的后验概率模型;设计可逆跳转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reversible jump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RJMCMC)算法模拟该后验概率模型,以确定波形分解数并同时完成波形分解。为了验证提出算法的正确性,分别对不同区域的ICESat-GLAS波形数据进行了波形分解试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