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几乎是固市凹陷的2倍,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渭深10井附近,约为93m/Ma;上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仍较固市凹陷大,二者的沉积速率最大处分别为1 800,1 400m/Ma;第四纪三门期,盆内沉积速率逐渐变缓,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固市凹陷内,约为380m/Ma;秦川期,盆地整体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新生代西安凹陷沉降中心变化不大,主要位于户县以北地区,而固市凹陷沉降中心多变,主要位于华县和临潼以北地区,沉降中心整体偏南。沉积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古近纪,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加厚及深部地幔对流对盆内沉积速率影响较小;新近纪早中新世,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大;晚中新世,秦岭北缘大型正断层活动导致渭河盆地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扩展;上新世到第四纪,盆内沉积速率受秦岭山脉和渭北隆起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82.
新疆北部地区二叠系幔源碳酸岩质喷积岩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北部地区的二叠纪芦草沟期发育陆内裂谷型欠补偿湖盆,形成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的重要烃源岩系。该烃源岩系中夹有一套以深源碎屑为特征的新型沉积组合,即薄层、纹层状地幔岩浆—热液喷流型沉积岩——喷积岩。本文报道的碳酸岩质喷积岩包括喷爆岩和喷溢岩2种类型。碳酸岩质喷爆岩厚0.5~4 cm,岩石以微粒晶质方解石矿物为碎屑,方解石碎屑颗粒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角砾状,星散分布于黑色基质中,并显示粒序特征;碳酸岩质喷溢岩多呈2~4 mm厚的纹层和2~3 cm厚的薄层被夹于黑色含油沉凝灰岩、含油凝灰质泥晶白云岩等纹层岩中。纹层中的方解石具有典型的镶嵌粒状结构、环带结构。喷爆岩中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测温高达435℃以上;C-O、Sr-Nd同位素显示碳酸岩质喷积岩中的方解石源自地幔,但受到湖水的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本区的碳酸岩质喷积岩是一种源自地幔的碳酸岩质岩浆—热物质流体喷发、溢流入湖底,与湖水混合沉积而成的一类新型沉积岩。  相似文献   
283.
台地泥质组分沉积记录了源—汇过程和环境演化等沉积学领域信息,可作为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然而,利用沉积物中的泥质组分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仍存在相当大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鉴于此,笔者以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通过研究该层位富泥质组分灰岩—泥灰岩韵律的宏微观形貌学和矿物学特征,发现其泥质组分主要由成岩黏土矿物海泡石构成,其次为少量滑石和蒙脱石。基于前人认识,进一步运用电子探针和激光原位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综合认为海泡石中镁元素来源于继承海水的孔隙水以及亚稳定矿物的转化释放,硅元素可能来源于上扬子台地的同沉积期断裂热液。此外,滑石主要形成于海泡石埋藏过程中的成岩转化,蒙脱石可能也具有类似成因,但不排除有少量蒙脱石来源于火山物质的海底改造。结合区域资料,华南中二叠统浅水碳酸盐台地上广泛发育自生成因(早期成岩作用和埋藏成岩作用)泥质组分。因此,在利用泥质组分来恢复古环境的时候,需要谨慎识别其成因,这将有利于提高沉积旋回识别和环境解释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自生成因泥质组分进行专门研究,在成岩过程以及成岩地球化学信号识别上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4.
混积岩能够同时提供碳酸盐沉积以及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两方面的线索,在沉积动力学、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以及物源示踪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受颗粒性质、滨海水动力条件、风化和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混积岩中陆源碎屑含量不稳定且粒径普遍偏细,亚稳定—不稳定重矿物会发生不同程度丢失,因而一些反映原始陆源碎屑构成的物源分析方法可能不适用。在研究中以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地区不同剖面仙女洞组混积岩中粉砂级碎屑组分为对象,对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重矿物组成、形貌特征(粒径、延长系数和磨圆度)、风化侵蚀和成岩状况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滨岸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含量最高,混积台地边缘陆源碎屑含量明显减少,同时易风化重矿物比例降低。另一方面,混积台地边缘稳定重矿物中的碎屑锆石粒径和延长系数与滨岸环境相比明显变小,且同一级别延长系数下锆石磨圆变好。此外,研究还发现沿汉南—米仓山地区存在较为连续的浅水高能鲕粒滩和古杯—微生物丘(礁)相带。这些证据表明沧浪铺期汉南古陆已经发育并向盆地内部提供物源。川北地区下寒武统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层位,理清沧浪铺期物源方向对认识上扬子北部寒武纪早期古地理格局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85.
青海湖是我国唯一报道过的现代湖底沉积物中白云石、方解石和文石等多种碳酸盐矿物共存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泊。以青海湖水和除菌青海湖水作为载体,以CaCl_2和MgCl_2·6 H_2O作为反应原料,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采取控制变量法制备出不同浓度Mg~(2+)参与下的钙质沉淀物,探讨Mg~(2+)浓度对沉淀物类型的影响。仅添加CaCl_2时,青海湖水中的沉淀物主要是石膏(Ca SO_4·2 H_2O)和球霰石(CaCO_3);在添加CaCl_2的同时添加MgCl_2·6 H_2O,沉淀物的石膏消失,完全转变成碳酸盐矿物,包括方解石和球霰石;当湖水中Mg~(2+)浓度为0.62 mol/L时,球霰石消失,沉淀物变为方解石和文石;随着Mg~(2+)浓度继续升高,文石含量稳步增加,方解石含量则逐渐减少,当Mg~(2+)浓度达到1.22 mol/L或更高时,方解石全部消失,沉淀物仅剩文石。实验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中较高浓度的SO_4~(2-)对碳酸钙晶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额外加入的Mg~(2+)可以解除SO_4~(2-)的抑制作用,使得Ca~(2+)与HCO_3~-和CO_3~(2-)结合形成碳酸钙。此外,碳酸钙的同质多像类型也明显受到Mg~(2+)浓度的控制,随着湖水中Mg~(2+)浓度增加,方解石、球霰石不再稳定,而文石逐渐占主导地位,当Mg/Ca值达到6.1时,反应产物中仅有文石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286.
寒武纪初期不仅发生了宏体生物大爆发,而且也出现了地质历史时期少见的蓝细菌鞘体大规模钙化事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海水化学性质的转变对真核生物的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转变对微生物岩发育特征以及蓝细菌钙化事件的产生有无影响,目前尚不明确。鉴于此,对华南上扬子北缘汉南—米仓山地区上埃迪卡拉统—寒武系第二统多个典型微生物岩发育剖面进行了系统野外调查和室内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上埃迪卡拉统灯影组叠层石广泛发育,以平铺状、缓波状特征为主,而凝块石既可以呈补丁状分布于叠层石纹层间,又可以呈细小的凝絮状、粘结状特征构成厚层岩层;寒武系第二统仙女洞组叠层石丰度显著降低,以高大、坚硬的丘状隆起为特点,包括单独的凝块石丘,以及微生物与古杯的联合建丘。虽然寒武系第二统微生物岩的层状结构和凝块结构与埃迪卡拉系相比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寒武系微生物岩内部保存有大量的钙化微生物化石,已识别出附枝菌(Epiphyton)、肾形菌(Renalcis)和葛万菌(Girvanella)等多种类型。在收集、整理前人有关微生物岩特征和发育资料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初步整理出华南寒武系第二统微生物岩的时空分布特点,发现寒武纪第二世第三期是钙化微生物大量发育的一个时期,在随后的第四期达到一个小的高峰。对于此次蓝细菌钙化作用幕的启动机制,除前人提出的海水高钙离子浓度和蓝细菌体内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等认识外,寒武纪早期海水性质的转变(方解石质原生矿物受成岩改造程度较低)、适度的陆源碎屑输入(黏土组分保护作用)也有利于钙化微生物结构的保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87.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0年21个地市的人均收入增长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地市尺度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正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且空间相关性呈现整体强化的趋势,说明若以标准β-收敛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势必出现偏误与不一致,故有必要采用空间计量分析省区内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进而,通过空间计量估计,发现空间误差模型是比较合适的模型.与标准β-收敛模型相比,收敛方向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却从不太显著的收敛趋势转变为显著的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明显上升,说明在制定省区内部区域政策时应充分重视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288.
数字城镇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城镇是当前高技术开发热点之一。本文从数字城镇的内涵入手 ,通过对数字城镇的定义、分类及构筑数字城镇的目的、意义分析 ,提出构筑数字城镇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及其技术关键 ,并设想数字城镇的管理机制 ,以利推动我国数字城镇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89.
290.
提出了一个与地震时空分布图象有关的特征量———能量对数迁移参量“V值”.通过对V值的时空扫描,发现在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前V值随时间呈现正常波动趋势下降至最低点趋势回升的过程,地震发生在V值回升过程中或回升以后.有8次强震发生在最低值结束后的2年之内,占总数(11次)的7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