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114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346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一个基于扫频与混频相结合的多频EIT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频率组合与扫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个32电极多频电阻抗断层成像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四种工作模式,在程序控制下,最多步采集四种频率下的组织阻抗信息,工作频率可在1.6KHZ到380KHZ间程控选择。为从含多种频率分量的测量信号中解调出各频率下的组织阻抗,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具有高速和高精度特点的解调方法,正交序列数字解调法,对含有n个频率分别的信号,若对其每周期采样N点,则总运算量可降低到2nN次乘法和2n(N-1)次加法运算,信号的信噪比可提高(N/2)^-0.5倍。  相似文献   
852.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河道河势演变过程(包括垂向冲淤变化以及横向调整过程)。为解决长河道因岸滩崩塌引起的河势演变模拟问题,依据水位、流量及输沙量守恒和河床及河岸变形连续等条件,提出虚拟断面连接法构建了考虑岸滩崩塌的二、三维嵌套河势研究数值模型。采用1996年10月~1998年10月沙市至新厂河段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从而为定量研究水沙条件变化对荆江河道横向调整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53.
提要:柴达木西缘地区靠近阿尔金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运动非常复杂。通过对最新取得的1:25万区域重力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一地区除了北东东向的阿尔金断裂带及以昆南、昆中、昆北断裂为代表的一组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外,还存在一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本文介绍了这组北北西-南南东向断裂构造存在的重力场证据,对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初步探讨,认为这是一组断距不大、延伸很长、切穿了北东东向及北西西-近东西向断裂带的高角度右行走滑断裂,是一组较新的断裂构造,其成因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整体的北东向位移有关。这一新的发现有可能会对柴达木西缘地区构造运动(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认识及这一地区的矿产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4.
轴对称型金属弹簧海洋重力仪在动态测量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载体扰动加速度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CHZ-Ⅱ型海洋重力仪为例,在建立其测量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载体垂向扰动对重力仪的电容微位移检测以及动态非线性误差的影响.结果 表明:载体垂向扰动加速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电容微位移检测的输出,且垂向扰动加速度是海洋重力仪非线性误差的直接影响因素.这对提高海洋重力仪的动态测量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5.
新疆克孜尔河流经南天山造山带南缘,其河流沉积物中记录了流域内地质体的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约束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探讨该造山带古生代地壳生长与演化,对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60~390 Ma和310~260 Ma,少量分布在前寒武纪,暗示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期间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物源分析表明克孜尔河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源于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北部,年龄为460~390 Ma的碎屑锆石很可能记录了南天山洋在晚奥陶—早泥盆世期间向南俯冲到塔里木克拉通之下的弧岩浆作用。南天山洋闭合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最终碰撞可能发生在晚石炭世,随后发生同碰撞和后碰撞岩浆作用,以样品中大量310~260 Ma的碎屑锆石为代表。结合南天山造山带内已有的古生代岩浆岩锆石的Hf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晚奥陶—早泥盆世南天山造山带的大陆地壳演化主要以古老地壳的再造和部分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为主,晚石炭—早二叠世该造山带地壳演化则以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岩石的改造为主,仅有限的新生组分加入到岩浆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856.
龙涛 《地质与勘探》2018,54(6):1099-1106
本文首先界定了权益矿、权益储量及权益产量的内涵,系统统计了2017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项目的数量、权益储量和权益产量,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约50个,海外铜矿权益储量4441.8万t,权益产量112.5万t。研判了全球铜矿资源格局,分析了海外权益铜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应全力支持中国企业到南美、非洲等地获取海外权益铜矿,力争打造3~5个大型海外权益铜矿基地;(2)努力扩大海外权益铜矿产量,力争2030年中国海外权益铜矿产量超过250万t;(3)中资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财务情况,选择自主建设已探明储量但尚未开发矿山还是收购成熟的矿山项目;(4)中资企业还应不断学习和熟知当地的法律政策、商业特点、文化风俗等,处理好与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海外权益铜矿项目持续稳定经营。  相似文献   
857.
梁涛卢仁 《地质科学》2018,53(2):615-637
烟镇岩体是北秦岭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之一,它的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可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对烟镇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YZ04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30个测点中有23个测点的同位素比值位于207Pb/235U-206Pb/238U一致线上,它们的年龄值形成了复杂锆石年龄谱,7个年龄组依次为2 421 Ma、1 821 Ma、1 063 Ma、942.6 Ma、817.6 Ma、~145.0 Ma和~131 Ma,区域上均存在与之对应的岩浆热事件。最年轻的一组14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31.3±0.6 Ma,表明烟镇岩体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烟镇岩体具有高硅、碱及贫镁、钙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烟镇岩体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明显的Nb、Ta、P及Ti负异常。烟镇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平滑、轻稀土富集及重稀土亏损及无明显负Eu异常等特征,(La/Yb)N范围为7.97~49.19,其LaN-(La/Yb)N成分投点趋势表明源区组成和部分熔融程度控制了烟镇岩体的成分变异。烟镇岩体具有高Sr、低Y的特征,属于埃达克岩,它是加厚大陆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源区的残余相矿物包括石榴石、金红石,且无(富钙)斜长石残留。烟镇岩体是~131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这也是形成锆石年龄谱的深部控制因素,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巨大减薄效应波及到北秦岭地区。  相似文献   
858.
首先在九寨沟地区约4000 km2的范围实践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激光探测及测距技术(LiDAR)的滑坡隐患识别方法,共识别出滑坡隐患344处,其中高位滑坡隐患114处,其形变速率为-149~120 mm/a。然后综合遥感和野外调查验证分析,可知九寨沟地区高位滑坡隐患主要分布在构造侵蚀高山河谷地貌、坡度35°~45°、坡向NE至SE范围、高差100~350 m的第四系(Q)松散堆积层中。最后以中查沟高位滑坡隐患为例进行了基于InSAR-LiDAR方法的高位滑坡隐患时空分析,得到了该高位滑坡隐患的形变、形态和形势特征。本文验证了综合利用InSAR、LiDAR技术识别和分析高位滑坡隐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滑坡隐患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59.
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牲畜排泄物自身冻融及其降解过程调控其养分释放及返还效率,影响草地土壤养分平衡和植被生长的养分供应.当前关于季节性冻融区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多通过定点监测和室内冻融模拟等方式分析冻融循环对土壤物理结构、水热变化及碳氮动态等方面的影响,尚缺乏关于草地土壤季节性冻融与牲畜排泄物耦合效应和作用...  相似文献   
860.
以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挖剖面法,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60 cm、60~70 cm、70~80 cm、80~90 cm、90~100 cm分层采集原状土柱,并用米槠叶片制备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液进行逐层淋溶试验,以阐明DOC在米槠天然林土壤中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在淋溶过程中DOC浓度逐渐下降,DOC最大截留量出现在50~60 cm土层,而且60~100 cm各土层的截留量要小于0~60 cm各土层。淋溶过程中DOC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随土层深度均逐渐下降。红外光谱表明,DOC溶液在土壤淋溶过程中,芳香类、羧酸类等大分子物质会被优先吸附,并且通过0~30 cm土层时土壤中的醇类、酚类小分子物质会发生解吸附,DOC在30~100 cm土层中淋溶时小分子物质的比例明显增加。说明DOC在土壤淋溶过程中会优先吸附芳香化合物和大分子物质,到达底层土壤的DOC溶液中小分子物质所占比例增加,因此DOC对土壤的亲和力降低,减少了土壤的截留量,表明DOC本身的化学性质要比土壤的理化性质更能影响其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