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质学   44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李子颖  李胜祥 《铀矿地质》2000,16(3):129-135
本文扼要介绍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部比弗洛支地区脉型 (veintype)和阿萨巴斯卡盆地中与不整合面有关的 (Unconformity associated)铀资源概况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两类铀矿化成矿作用的共同特征 ,指出控矿的核心因素是热点活动与构造作用的叠加。这从本质上与我国华南铀矿富集区的控矿因素是相似的。因此 ,通过两个铀矿富集区的对比 ,认识铀成矿作用的本质 ,拓宽找矿思路 ,对于探索寻找新成矿区和新类型铀矿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并通过1048个煤田和核工业部钻孔岩心的编录统计, 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划分为上中下3段。作者将直罗组下段作为研究目标层,分析了其砂体 特征、含砂率、地层厚度和底板埋深等分布情况,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研究,将研究区直 罗组下段划分出3种沉积相,分别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最后,通过东胜矿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 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最有利的沉积相,其次是曲流河-曲流 河三角洲相,并简要阐述了东胜矿床外围今后找矿的重点区域为东胜地区西北部、榆林地区西部、横山地区西 北部的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发育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胜及外围地区直罗组砂体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及△Eh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认为东胜地区直罗组砂体不仅具有强的还原能力,而且砂体遭受后期改造作用也明显,其铀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明显好于其他地区;神木地区砂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砂体后生改造作用差,其铀成矿条件不如东胜地区;榆林-横山地区砂体后生改造作用较强,但砂体还原能力较差,铀成矿条件也不如东胜地区;安塞地区砂体还原能力差。后生改造作用也差,因而其铀成矿条件最不利。  相似文献   
15.
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已经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在新的成矿理论指导下,如何使这些资料在新一轮铀资源勘查中发挥最大效能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了砂岩型铀矿综合找矿模型的构建流程.在研究伊犁盆地南缘512铀矿床的地质、水文地质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512铀矿床的多源信息描述模型,从中归纳总结出512式砂岩型铀矿田和铀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型;依据综合找矿模型,完成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成矿信息的提取.最后,应用证据权重法综合中比例尺多源成矿信息完成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综合定量评价,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俄罗斯原子能部的数据库资源,对非中央集权经济国家和中央集权经济国家的铀资源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矿产资源可定义为可靠资源(RAR)和估算的附加资源(EAR)两部分。根据地质背景的不同,将铀矿床划分为8种类型。在中央集权经济国家内,尽管存在着寻找与前寒武系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但几乎没有这样的铀矿床;而该类型铀矿床在非中央集权经济国家中所占比例却较大。中央集权经济国家中与古生界有关的铀矿床占世界铀资源量的11%;在这些国家内,铀矿床数量最多的是脉型铀矿床,而资源量最大的是砂岩型和碱交代岩型铀矿床。研究表明,对于寻找大型铀矿床来说,最具潜力的地区当数大型的地向斜盆地、裂谷盆地和古老地台上的构造-岩浆活化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Devladovo前地浸采铀场的环境研究成果,评价了对地浸采铀场进行农业再耕作15年之后土壤剩余污染的变化。研究表明1975年所作的关于该区土壤自净作用的预测是不实际的。上部土壤层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地下水分析表明在地浸采铀场的地下水下游1.7km处都有含硫酸盐和硝酸盐很高的残余溶液晕。因此,地下水的自净作用强度是十分微弱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含矿砂体氧化程度的不同,将吐哈盆地南缘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划分为完全氧化带、不完全氧化带、还原带和原生带4个地球化学亚带。研究了各地球化学亚带的元素变化特征;得出了与铀共同在还原障富集的元素有Re,Mo,Se,Sr,S,REE,C有机等;Re和U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Mo、Se与U在还原环境下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但在氧化环境下其地球化学行为不同。提出本区含矿层本身能为铀成矿提供一定铀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盆地矿岩型铀矿产出层位,岩相及岩性序列组合特征,含矿砂体特征,铀矿化时代等方面总结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特征,提出了盆地卷状砂央型铀矿化是早期板状沉积一地预富集矿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因观点。文中还对盆地铀矿化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含矿性序列组合差异是导致盆地南缘东西矿化类型差异的原因,盆地后期抬升剥蚀程度差异是决定了主矿化层位高低差异的原因,并对盆地的找矿方向提出三条重要的参考意  相似文献   
20.
层序地层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勘探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本文对比了砂岩型铀矿与油气成矿特点;研究了砂岩型铀矿与层序地层体系域的体系;提出高水位体系域是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目标,低水位体系域下的切谷是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部位,水进体系域一般不利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最后,作者展望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