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21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621.
星地无线电双向时间比对模型及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地时间同步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是实现卫星导航定位的基础.针对星地时间同步问题,讨论了一种星地无线电双向时间比对方法,详细推导了该方法中星地上下行伪距的归算模型,给出了星地钟差的实用计算模型.该方法通过上下行伪距求差.消除了对流层延迟,卫星星历误差和地面站站址坐标误差等共有误差影响,与信号频率有关的电离层延迟也被很大程度地削弱,从而大大提高了时间比对精度.最后,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星地无线电双向时间比对精度能够达到约0.34ns,验证了理论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22.
史达伟  李超  周灏  朱云凤 《气象科学》2020,40(1):130-135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2018年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筛选经过江苏的热带气旋个例,发现历史上所有经过江苏的热带气旋都发生在夏秋季节。基于春季130种气候信号指数,利用C4.5决策树算法建立“台风是否经过江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C4.5算法的决策树能够较为直观且准确地对每年“台风是否经过江苏”进行预测。利用1951—2000年(51 a)的数据样本进行训练,学习准确率达到82%,利用2001—2018年(18 a)的数据样本对模型进行泛化能力测试,测试准确率达到83.3%,最后利用2019年第9号热带气旋“利奇马”经过江苏的事实进行个例检验,符合决策树规则C。可以证明C4.5算法对“台风是否经过江苏”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623.
During the first Chines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Arctic in July - September 1999, cyanobacteria in the Bering Sea were measured by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varied from 0 to 7. 93 × 103 cell/ml and decreased along a northerly directed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Cyanobacteria did not occur at station Bl - 12 (north of 60 °N). Vertically, high cya-nobacterial abundance appeared in the upper 25 - 50 m and decreased rapidly below 50 m. There were no cyanobacteria at the 150 m. Seawater temperature and NH4+ -N are suggested t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相似文献   
624.
Throughy studies of P-T-t paths and decompressiv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textures of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Mesozoic crust rapid uplifting age,and then inferred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lithosphere delamination occurred from T3 to J1.The Yanshanian granites produced by delamination are developed well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But due to the Gondwana plate effect,magmatism in the region caused by delamination lagged until J3 when the northern Tibet terran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completely amalgamated.Additionally,due to western Pacific plate subducting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stress state was transformed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So in the region from J3 to K2 magmatism was most intensive,and liberalization was also relatively strong.Geophysical data reflect tha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shan region the asthenosphere rose to the shallow level,the Moho is flat with no mountain root,and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less than 40 km on average. These features agree with those of collisional orogenes in which delamination has occurred.Through contrastin differences in surface and interior depth between east and west Qinling we believe that elamination proceeded from east to west.  相似文献   
625.
李超  江崟  周凯  杜雪婷 《气象科学》2023,43(4):495-504
本文利用FY-4A红外云图和ERA5再分析等资料对"云雀"和"温比亚"两个台风的强降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云雀"影响华东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不断加强西伸,台风路径右侧辐散环流维持,台风中心附近垂直风切变指向偏西方向,导致强降水始终集中在台风路径左侧。"温比亚"登陆前,台风中心附近垂直风切变指向西北方向,台风左侧垂直速度强于右侧,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在台风路径左侧。"温比亚"登陆后,垂直风切变转为指向东北方向,台风右侧垂直速度强于左侧,有利于强降水发生在台风路径右侧。进一步分析指出,"云雀"登陆时期的垂直风切变和WPSH南侧偏东风气流有关;而"温比亚"登陆后WPSH减弱东退和中高纬高空脊东移,垂直风切变指向变化和高空脊后部的西南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626.
利用慢特征分析法提取二维非平稳系统中的外强迫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特征分析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是一个从快变的信号中提取慢变特征的有效方法,它的提出丰富了人们对非平稳系统外强迫特征的重建手段。本文以Henon映射为基础,构造二维非平稳系统模型,尝试SFA方法在二维复杂非平稳系统中重建外强迫特征的能力。试验表明,SFA方法能够较好地从单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提取出外强迫信号;通过结合小波变换技术,可以还原双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的外强迫信号。另外,本文利用SFA方法重建了北京市气温的外强迫信号,分析其外强迫信号的尺度特征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这些工作将为气候系统驱动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27.
辽东半岛一直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减薄的热点地区,前人对于晚三叠世时期辽东半岛的构造环境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选择辽东岫岩地区出露的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对上述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及形成环境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认识:辽东岫岩地区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0.9±1.2 Ma和220.3±1 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富碱的特征,属A型花岗岩;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高镁的特征;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二者均显示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的特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Ce、Nd、Hf、Tb,而亏损P、Nb、Ta、Y等元素;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且均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在220.9±1.2~220.3±1.0 Ma这一时期,辽东岫岩地区整体可能处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这一构造背景中,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大陆深俯冲和扬子—华北之间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后所引起的华北克拉通减薄有关。  相似文献   
628.
西藏许如错地区在国内鲜有学者研究,仅在少有的区域地质报告中出现。研究区内发育一套古近系碎屑岩沉积——日贡拉组,该地层在研究区局部具有一套火山岩夹层。文章通过对许如错地区古近系日贡拉组碎屑锆石的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合周边盆地年龄结构及研究区沉积现象,进而追寻盆地沉积物物源和盆地充填记录。研究表明,日贡拉组为一套由粗变细最终又变粗的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根据沉积原生构造和宏观剖面判断其主要是扇三角洲-浅湖相-扇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岩浆成因的碎屑锆石年龄峰值集中在127~134 Ma年龄段内,结合周缘年龄推断日贡拉组物源来自北—北西中部拉萨地块的早白垩世花岗岩。通过对研究区日贡拉组岩石组合、岩石地层序列、物源分析、沉积演化过程以及年代证据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日贡拉组的发育处于青藏高原俯冲碰撞隆升阶段和汇聚挤压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629.
Sb- Li组合:罕见的矿化组合及锂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柘坪锑矿勘查区发现有具一定规模的断裂破碎带型共伴生锂矿,锂主要以锂绿泥石的方式充填在断层破碎带的石英颗粒之间,属于低温热液充填成因。锂与锑的成矿作用均受到断裂破碎带的控制,二者之间在总体上是正相关关系,成矿物质可能均来自于南侧的幕阜山大岩基。这一发现,不但丰富了我国锂矿的类型,而且开拓了找矿思路,为我国新类型锂矿的勘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今后既要注意在锑矿区综合评价锂及其他稀有金属成矿的可能性,也要注意在柘坪锑矿深部及邻区方山锑矿等地对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热液型稀有金属矿化带进行普查勘探,同时还要注意矿化的垂向分带和侧向分带。不排除深部存在隐伏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可能性,也不排除柘坪的热液型锑矿与断峰山的伟晶岩型锑矿属于同一成矿系列的可能性。柘坪Sb-Li矿床本身位于幕阜山锂铍铌钽稀有金属矿集区的外围,与断峰山伟晶岩型铌钽锂矿床相隔仅12 km,区域充分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多种类型锂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30.
通过岩石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压汞测试、微米CT扫描技术、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刻画琼东南盆地凹陷梅山组碎屑岩的岩石学面貌和物性特征,研究成岩作用以及对储集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成岩岩相分析预测了有效储层的可能发育区带。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凹陷梅山组碎屑岩岩性以长石质石英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点-线接触,颗粒支撑结构。胶结物类型主要是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孔隙类型主要是粒间溶孔,其次为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大小中等,以细-特细喉道为主,具有中孔、低渗-特低渗特征。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其次为胶结作用,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三角洲前缘可能是研究区梅山组碎屑岩中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