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近三十多年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进行了收集、整理,重点回顾了相关试验的科学目标、观测内容、站点布局方案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站网观测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2.
2012年夏季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10、2011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又成功实施了2012年我国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本文总结了2012年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总体方案,重点介绍了这次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在西南区域天气预报业务、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西南涡加密观测科学试验的实时业务应用,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多种数据对2014年6月3~4日暴雨中的MCS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CSs活动呈现出多尺度特征及多样化结构,即在中α-MCSs尺度中嵌套着中β-MCSs和中γ-MCSs,在形态上呈“椭圆”型和“带状”型,旧云团相互合并诱发出新的对流体是其活动的显著特点。在时间演变上,MCSs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时段活动造成盆地南部和东北部的暴雨天气,第二时段活动造成盆地西部至南部的大雨到暴雨天气。分析MCSs的形成原因进一步表明,MCSs的发展与850hPa盆地倒槽和暖湿南风气流极为密切,在对流层中部影响系统不明显的形势下,850hPa倒槽及急流附近的湿、热环境及不稳定层结为对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较大的CAPE值和上干下湿的湿度结构,K指数36℃以上,LI为负,且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为负,这一序列物理量变化均是触发MCSs生成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4.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1960-2011年历年逐月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观测的流量资料、 长江源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 研究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 结果表明: 2005年之前, 长江源区年及夏、 秋、 冬季的平均流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其中, 以夏季平均流量的增幅最为明显, 年平均流量有4 a左右及12 a左右的变化周期. 高原夏季风、 长江源区夏季7、 8月地面感热、 流域降水量、 蒸发量、 气温及冰川和积雪融水均对长江源区流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而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同时, 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的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多, 是2005年以来长江源区流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业务实践表明,AREM模式对中国暴雨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当前AREM模式中可供选择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比较单一,而不同边界层方案对暴雨的模拟差异较大,所以在AREM中引入一种新的边界层方案是提高其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在AREM模式中引入Mellor-Yamada-Janjić(MYJ)边界层方案的关键技术与流程,并对MYJ方案的模拟能力进行了评估。模式对2008年四川暴雨的模拟结果表明,MYJ方案有助于改善模式预报的降雨落区位置。   相似文献   
106.
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天气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永仁  李跃清 《气象科技》2008,36(2):174-179
南亚高压是夏季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亚洲区域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关于南亚高压的研究,气象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创性成果,并逐渐认识到南亚高压的演变对北半球及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南亚高压的形成原因、结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东西振荡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回顾了近几十年极涡的研究及其与南亚高压的一些初步关系,指出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规律和异常特征存在的具体关系,是一个研究较少的重要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7.
基于聂拉木和定日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选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11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1971~2020年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峰地区全年以中雨日数为主,持续干期远大于持续湿期且北坡更为突出,但珠峰南坡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年均值和变幅均大于北坡。珠峰地区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以减小为主要特征的不显著变化趋势且北坡更明显。珠峰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珠峰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周期差异大,相关性越高的极端降水指数其周期更接近甚至相同。年总降水量除与持续干期呈不显著负相关外,与其它极端降水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绝大多数都通过了99%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持续干期则与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为不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8.
自然大气环境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有关。本研究从气象角度出发。通过对大气污染的数值模拟试验,客观的把我国自然大气环境分为三类。Ⅰ、Ⅱ类环境,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净化能力较强、污染较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平原、丘陵以及内蒙古、西藏等高原地区。Ⅲ类环境,大气扩散条件差、净化能力弱、污染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盆地、山区以及东部的长白山、武夷山等山区。  相似文献   
109.
自然大气环境的形成与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有关.本研究从气象角度出发.通过对大气污染的数值模拟试验,客观的把我国自然大气环境分为三类.Ⅰ、Ⅱ类环境,大气扩散条件较好、净化能力较强、污染较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平原、丘陵以及内蒙古、西藏等高原地区.Ⅲ类环境,大气扩散条件差、净化能力弱、污染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盆地、山区以及东部的长白山、武夷山等山区.  相似文献   
110.
100hPa环流变化与川渝地区旱涝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VD技术,诊断分析了北半球10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度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一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南亚高压活动地区前期10 ̄12月、1 ̄4月高度场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位置,导致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时空相关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