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南市南侧一条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1556年华县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通过对渭南市南侧的蒋家村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出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41.58±1.72ka与14.43±0.59ka之间,0.73±0.03ka之后,黑垆土被错断0.3m,通过钻孔剖面获得T2阶地砾石层被断错了17.4m,利用T2阶地砾石层的最大年龄为60.36±3.16ka,可获得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0.29mm/a。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具有相对高的地质和GPS滑动速率,地表破裂型地震频发。在阿尔金断裂带阿克塞老城西和半果巴、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和玛沁、海原断裂带松山等地点的探槽地质剖面揭露了这些走滑断裂带累积地质变形带的基本特征。阿尔金断裂带半果巴探槽和阿克塞老城西探槽、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探槽和玛沁探槽揭露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约12m左右;海原断裂带松山拉分盆地边界单条走滑断层地质变形带宽度不足10m,考虑到地震期间拉分盆地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变形,则拉分盆地本身也应作为强变形带处理。由此可见,经历过多个地震地表破裂循环的东昆仑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其地质变形带的宽度是有限的,具有变形局部化特征。单条走滑断层的地质变形带宽度一般为10余米,比较保守地估计应<30m,走滑断层斜列阶区的地质变形带宽度取决于阶区本身的宽度  相似文献   
13.
3维GIS是目前GIS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各种3维平台的功能,探讨了利用它们进行交互式数据交换的方法,为展示、发布3维成果提供数据支撑,并展望了利用交互式平台设计3维GIS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改良上海粘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分别采用棕榈和麦秸秆加筋,以提高土的强度和抗变形性能。试验以质量加筋率和加筋长度作为影响因素,分析比较两种加筋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为:(1)棕榈加筋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麦秸秆加筋土,两种加筋土均高于素土。(2)棕榈的适宜加筋条件为:质量加筋率1.0%,加筋长度的平均值15mm;四分之一圆管状麦秸秆的适宜加筋条件为:质量加筋率0.3%~0.4%,加筋长度15mm。(3)棕榈加筋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强化型,麦秸秆加筋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型。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棕榈与麦秸秆均适宜作上海地区粘土的加筋材料,加筋效果棕榈优于麦秸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集体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产生和发展。当前各地土地流转中普遍存在政府管理缺位、中介组织匮乏、农民财产权益受损等问题,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促进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市场有序发展。本文依托对芜湖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地调研,总结流转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深层次原因。通过充分听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企业的利益诉求,借鉴国内各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国外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管理的经验,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土地市场建设和流转配套措施3个层面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通过多层次的政策措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棕榈加筋上海黏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棕榈作为加筋材料对上海黏土进行直剪慢剪试验,通过改变筋材的加筋率及尺寸研究棕榈对上海黏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1)与素土相比,加筋土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明显提高,但内摩擦角的变化较小;(2)加筋土的最优加筋率为0.6%;(3)棕榈尺寸为6 mm×12 mm的抗剪强度优于6 mm×6 mm和6 mm×18 mm的抗剪强度;(4)垂直压力为100 kPa时,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软化型,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5)与素土相比,加筋土残余强度降低幅度减小,土体的抗变形能力提高,同时分析了加筋的抗剪强度作用机制,阐述了棕榈加筋材料在黏土中的作用,棕榈可作为加固上海黏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8.
对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东段,前人曾对该地震组织过4次不同程度的考察,并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果。带着上述问题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重新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和综合研究,然后对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西端点、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最大垂直位移量、宏观震中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1937年托索湖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端点在阿拉克湖以西,长度至少为240km,最大左旋水平位移量为8m,垂直位移量为3.5m,宏观震中在三岔口一带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相似文献   
20.
汶川MS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