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使用SHRIMP技术测得泰国西部比洛克(Pilok)钨锡矿区的2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81.7±4.8Ma和175.3±3.3Ma,属于早侏罗世Toarcian期,代表了岩体的侵位年龄。岩石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表明,比洛克钨锡矿区的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S型过铝质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比洛克矿区二长花岗岩应是班公湖—怒江—抹谷洋壳向西侧的腾冲—德林达依陆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2.
为了查明出露于滇西梁河县的龙塘二长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锫石LA-ICP-MS 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值为0.11 ~1.79,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锆石的15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2.1±5.6) Ma (...  相似文献   
143.
邹光富  毛英  邹鑫  林仕良  丛峰  李再会  谢韬  高永娟 《地质学报》2013,87(11):1635-1646
腾冲地块江东花岗岩体分布于芒市江东镇—项丘一带,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该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8.29±0.44 Ma,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属于古新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具有中等SiO2(68.66%~73.50%),高碱(K2O+Na2O=6.87%~9.04%),高钾(K2O/Na2O=1.87~2.20),铝饱和指数(A/CNK)为0.97~1.36的特征。岩石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系列,为过铝质S型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158.85×10-6~304.26×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到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别,该花岗岩的源岩可能是富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在构造体制由挤压向拉张转变的后碰撞环境下部分熔融形成的。江东古新世后碰撞环境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预示着印度板块与冈底斯-波密-腾冲板块的主体碰撞在60Ma之前(即古新世初期之前)已经发生。冈底斯-滕冲构造带古新世构造岩浆造山事件与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度板块与冈底斯-滕冲板块间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4.
勐养侵入岩体位于滇西腾冲地块梁河县南勐养镇一带,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其中发育闪长质包体。闪长岩包体与寄主岩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锆石U-Pb LA-ICP-MS定年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27.7Ma±0.7Ma,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115.2Ma±1.1Ma。闪长岩包体形成年龄为122.6Ma±0.8 Ma。表明该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属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闪长岩包体为准铝质、钙碱性系列,具有低SiO2、高MgO、高K20和Mg#的特征。Sm/Nd为0.18~0.20,ΣLREE/ΣHREE=2.91~4.64,Eu存在弱到中等程度的负异常。相对富集U,Th,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Tb,Nb,Zr,Hf等高场强元素(HFSE);反映勐养闪长岩包体岩浆成分主要为幔源的特点。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判别结果表明,勐养早白垩世侵入岩形成于碰撞后岩浆弧环境。闪长岩包体的原生岩浆应是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黑云二长花岗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中晚元古代高黎贡山群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为幔源岩浆与高黎贡山群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腾冲地块早白垩世侵入岩与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洋盆的闭合、洋壳向南西俯冲及板块间的碰撞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5.
新田岭矿床是湘南地区一大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与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关。分别对该矿床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内的辉钼矿单矿物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矽卡岩型矿石中1件辉钼矿的187Re-187Os模式年龄为159.1±2.6Ma,6件石英脉型矿石中辉钼矿的187Re-187Os模式年龄为159.1~160.2Ma,加权平均值为159.4±1.3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61.7±9.3Ma,与已有的矽卡岩内铁云母Ar-Ar年龄(157.1±0.3Ma)和石英脉内石英流体包裹体的Rb-Sr年龄(157.4±3.2Ma)在误差范围内相吻合,指示新田岭钨钼矿床的成矿时限大致可限定为157.1~161.7Ma,表明钨钼矿化与该区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160~163Ma)具有密切的时间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新田岭大型钨钼矿床与骑田岭岩体早期侵位的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而南部的芙蓉锡矿与晚期侵位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更为密切,整个骑田岭A型花岗岩的侵位及相关的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应为一个连续的演化过程,均为南岭地区150~160Ma钨锡多金属爆发式成矿作用的产物。该区在中-晚侏罗世(150~165Ma)岩石圈的伸展减薄背景下,软流圈地幔物质沿着深大断裂上涌,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可能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及钨锡多金属的成矿大爆发提供了主要的热动力和部分物源。  相似文献   
146.
报道了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和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英安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Sr、P、Ti,具有Eu负异常和Pb正异常。火山岩的εNd(0)为-10.3~-8.72,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为1.2~1.4Ga。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英安岩源于区域基底岩系的部分熔融,并与该地区同期幔源玄武质岩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合。  相似文献   
147.
Re-Os同位素在基性-超基性岩物质来源示踪方面已得到较广泛应用,但在酸性岩方面尚属少见。与其它同位素体系不同,Re、Os均为高亲铁元素,在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Re属于中等不相容元素,Os属于强相容元素,地壳和地幔两端员Os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因此,Re-Os同位素是研究花岗岩中是否存在幔源物质贡献的灵敏示踪剂。通过采自湖南骑田岭复式岩体三个阶段15件花岗岩全岩样品Re-Os同位素的分析,这些样品中Re、Os含量极低(Re含量0.0053~0.4539ng/g,Os含量0.0011~0.0328ng/g),Os同位素初始比值为0.3543~1.728,波动较大,显示骑田岭岩体成岩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其中,早阶段与新田岭钨成矿关系密切的中粗粒似斑状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中壳源物质贡献更多一些,而晚阶段与芙蓉锡矿关系密切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幔源物质相对更多一些。Re-Os同位素的研究,不仅能够为花岗岩物质来源与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而且,对于获取南岭重点矿集区深部成矿的地球化学信息、探索南岭矿集区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幔源岩浆在不同类型矿化花岗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8.
沙加岩体是化隆基性-超基性岩带中的一个含铜镍硫化物的基性杂岩体,其岩体规模较小,岩相分带弱,矿体呈透镜状产于岩体中,苏长岩为主要赋矿岩相。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及硫化物Re-Os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岩体属钙碱性、铁质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硫化物187Os/188Os初始值为0.3469~0.4071,γOs为180~228,说明岩体遭受了显著的地壳混染作用,地壳物质加入比例大于30%。地壳混染可能在岩浆达到S饱和进而熔离出硫化物熔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9.
高黎贡变质带位于高黎贡走滑剪切带以西,呈SN向或NE-SW向带状展布,是滇西最显著的带状变质带之一,被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基底。选取高黎贡剪切带内的花岗质糜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别获得了41.9Ma±1.0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38.4Ma±2.1Ma的变质年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岩石组构和年代学资料,认为花岗质糜棱岩原岩结晶年龄为42Ma,遭受糜棱岩化的变质时间为38Ma,同时表明高黎贡剪切带右行走滑的起始时间为38Ma以前。  相似文献   
150.
苏玉平  唐红峰  丛峰 《矿物学报》2008,28(2):117-126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构造带分布有多种类型花岗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对其中最大的碱性花岗岩体(黄羊山岩体)进行定年和地球化学组成研究,结果显示,岩体的年龄约为305 Ma,岩石富含钠质角闪石(钠闪石、钠铁闪石)和少量霓石,具低铝、富碱、贫钙镁及低铁的主量元素特征,其微量元素明显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Zr、Hf等高场强元素而强烈亏损元素Ba、Sr、Eu,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典型的平坦‘V'字型.这些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表明黄羊山碱性花岗岩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认为幔源岩浆高度分异、麻粒岩相残留岩及I型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石部分熔融等A型花岗岩成岩模式不能解释黄羊山碱性花岗岩的成因.根据岩石的εNd(t)= 5.9~ 6.5,比当时洋壳的εNd(t)值低3~4个ε单位,认为形成该岩体的岩浆可能来源于花岗闪长质岩浆的分异结晶,而花岗闪长质岩浆则主要是玄武质洋壳和少量大洋沉积物(约5%)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