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介绍了山东郭城金矿的地质特征,对X-荧光法和伽玛能谱法在层间滑动角砾岩型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并把现场测量结果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指导找矿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藏拉萨地块西南部赛利普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为一套含地幔包体的粗面安山岩,高K_2O,MgO、Cr、Ni含量,K_2O/ Na_2O比值和Mg~#,为地幔低度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或经橄榄石、单斜辉石或Fe-Ti氧化物分离结晶。岩石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富集放射性成因Sr、Pb和Nd同位素,指示岩浆源区为富集地幔。采用LA-ICP-MS测定赛利普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三件样品的18颗新生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5.8~19.2Ma,其中钾质岩石样品SL0628中11个点的加权平均值为17.7±0.3Ma,与他人获得的~(40)Ar/~(39)Ar年龄一致。三件样品中新生岩浆锆石的ε~(Hf)(t)变化范围为-7.6~3.9,平均地壳模式年龄(t_(DMC)=0.86~1.59Ga)变化较大,除两个分析点显示亏损特征外,总体显示富集特征,表明岩石源于富集源区,但有少量亏损地幔物质加入。三件样品共获得49颗继承锆石的U-Pb年龄介于20~1907Ma,其Hf同位素组成(ε_(Hf)(t)=-25.9~5.3)和平均地壳模式年龄(t_(DMC)=0.79~4.08Ga)变化较大;其中的37颗年龄较小的继承锆石(20~110Ma)指示地幔源区可能受到四期明显的岩浆改造事件(62.2~64.0Ma,43.3~55.1Ma,29.5~37.7Ma和20.1~27.4Ma)和两个岩浆活动间歇期(70~90Ma和37.7~43.3Ma)。在拉萨地块首次发现29.5~37.7Ma的岩浆活动,并发现与林子宗火山岩同期的、Hf同位素富集的岩浆活动(62.2~64.0Ma,ε_(Hf)(t)=-21.2~3.0)。三件样品中49颗继承锆石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源区富集组分可能源自拉萨地块古老地壳基底和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赛利普钾质-超钾质岩石形成可能是印度大陆地壳前缘撕裂和分段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苏鲁造山带内荣成超高压地体片麻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分析,旨于探讨片麻岩的原岩性质及成因。3个片麻岩样品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770Ma和710Ma之间)表明原岩形成于晚元古代,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的岩浆活动时间相吻合。14个片麻岩的单阶段钕模式年龄变化在1.70Ga至2.30Ga(平均~1.93Ga),表明荣成超高压地体片麻岩平均地壳存留时间为古元古代,与扬子陆块的平均地壳形成年龄相一致,暗示具有扬子陆块属性。其锆石ε_(Hf)(t)值(t=750Ma)和模式年龄值变化范围大。2个片麻岩的锆石具有非常负的ε_(Hf)(t),平均值为-16.4,铪模式年龄为2.70Ga。6个片麻岩的锆石ε_(Hf)(t)平均值为-7.7,铪模式年龄为2.15Ga。这些结果表明荣成超高压地体部分原岩主要由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在晚元古代时重熔形成的,进一步说明荣成地区可能有扬子陆块的太古代地壳残留。另有6个片麻岩的锆石ε_(Hf)(t)变化范围为-0.56至6.6之间,其中部分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0.81Ga至0.94Ga,表明片麻岩原岩晚元古代形成时,有幔源岩浆活动和新生地壳形成,可能同时存在强烈壳-幔相互作用,上侵的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上覆扬子陆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地壳物质重熔,形成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14.
非传统同位素体系(如Hf、Os、Li、Fe、Ti、Mg、He、Ar等)是相对于传统同位素体系(如Sr、Nd、Pb、O等)而言的,即新近发展起来的同位素体系。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以及激光剥蚀技术配合MC-ICP-MS(LA-MC-ICP-MS)等测试手段的开发应用,多种同位素体系(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体系)的示踪作用在地学研究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简要介绍传统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旨在总结报道近年来国际上有关非传统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这些同位素体系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以加速我国在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地质样品的一次阴离子色谱法Hf分离及其MC-ICP-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适合MC-ICP-MS测试地质样品中Hf同位素的一次阴离子交换化学分离方法。使用常规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就可以完成Hf与干扰元素和基体元素的分离,避免了当前广泛采用的多次离子交换柱的麻烦,也无需使用特效树脂,HF处理样品后,也不必使用HClO_4赶尽HF。Hf的回收率大于90%,过程空白约为50pg。岩石标样的重复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有效,尤其适合年轻地质样品Hf同位素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16.
辽宁鞍山中太古代铁架山花岗岩是华北克拉通时代最古老、分布范围最大的富钾质花岗岩。具相对高钾(4.77~5.75%)低钠(3.16~3.52%)、强烈负铕负钡异常(Eu/Eu*=0.40~0.51,Ba/Ba*=0.15~0.26)的组成特征,且高t_(DM)(Nd) (3.42~3.38Ga),低ε_(Nd)(t)(-3.61~-2.51)。花岗岩样品A9837和A0433岩浆锆石年龄分别为2992±10Ma和2983±10Ma。结合前人定年结果,可把铁架山花岗岩主体形成时代限制在2.96~2.99Ga之间。另一花岗岩样品A9825岩浆锆石年龄为2914±4Ma,可能代表了铁架山花岗岩形成后局部深熔作用的时代。首次在铁架山花岗岩中获得残余锆石年龄,其最大达3759Ma。2个花岗岩样品(A9837,A9825)岩浆锆石的t_(DM)(Hf)和ε_(Hf)(t)分别为3.48~3.32Ga和-7.85~-2.29.残余锆石的t_(DM)(Hf)和ε_(Hf)(t)分别为3.89~3.47Ga和-19.5~-6.2。这些资料为铁架山花岗岩形成于古老陆壳物质再循环提供了直接证据。存在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表壳岩主要为变质沉积岩,其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与铁架山花岗岩类似。3个变质沉积岩样品(A9819,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年龄大都为~3.0Ga,其中2个样品(A0435,A0436)的碎屑锆石ε_(Hf)(t)和t_(DM)(Hf)分别为-9.93~-2.29和3672~3297Ma,与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岩浆锆石类似。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形成于铁架山花岗岩之后,而不是以前认为的那样为铁架山花岗岩中的包体。  相似文献   
17.
宫家辉长闪长岩是鲁东昆嵛山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基性侵入体。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其侵位于113±2Ma。高MgO含量(Mg~#高达56),Hf同位素组成位于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线之上,说明其地幔来源的特征。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富集K、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i、P等高场强元素;I_(Sr)为0.70745~0.70812,ε_(Nd)为~15.9~-12.0,Sr、Nd和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_i=17.108~17.239]与胶东基性脉岩和胶莱盆地青山组火山岩相似;锆石Hf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ε_(Hf)(t)平均值为-16.7,这些特征都暗示其来源于富集的华北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宫家辉长闪长岩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是胶东乃至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穆棱古近纪(第三纪)碱性玄武岩位于郯庐断裂东北段分支敦化~密山深大断裂带的中北部,与吉林敦化、汪清,黑龙江镜泊湖、牡丹江等新生代火山岩一起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结合带上;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及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分析了来自玄武岩风化冲积物中锆石巨晶的主、微量元素及其Hf同位素组成。这些锆石巨晶具有明显的熔蚀结构,锆石电子探针分析其Zr/Hf比最高可达217,平均150,是目前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锆石巨晶的最高值。它们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富集重稀土和HFSE元素,锆石Hf/Y比值大多小于10,Th/U均小于1(一个数据例外),Yb/Sm为21~59。与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相比,显示过渡的特征;锆石~(176)Hf/~(177)Hf变化为0.283105~0.283151,ε_(Hf)变化在 11.8~ 13.4之间,显示亏损地幔来源,反映锆石形成时岩石圈地幔主体具有"新生"的特征,表明岩石圈减薄或置换事件在东北地区东北部穆棱地区也同样存在。穆棱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的成因特征与中国东部海南文昌、福建明溪及山东昌乐等地新生代玄武岩的锆石巨晶相同,可能与有下地壳物质参与的近期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黑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由变形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上述三类岩石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70~174 Ma、174±1 Ma和177±2 Ma;后期花岗质伟晶岩脉的侵位时代为175±1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反映了小黑山岩体是一个侏罗纪侵位的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铪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小黑山岩体主要来源于高压下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幔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热量,而且直接参与了花岗岩的成岩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表明,小黑山岩体乃至华北东部侏罗纪花岗质岩浆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地壳增厚,进而引发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常将西藏冈底斯中北部白垩纪花岗岩类解释为与拉萨-羌塘碰撞有关的增厚地壳重熔的产物.文中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察隅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文中锆石SHRIMPU-Pb年龄数据和文献锆石LA-ICPMSU-Pb年龄数据显示察隅岩体大约侵位于130Ma,与冈底斯东部其他地区(如然乌、八宿等地)和中冈底斯早白垩世岩浆岩基本同期.察隅岩体无角闪石和白云母,具高SiO2(69.9%~76.8%)、高K2O(4.4%~5.7%)和低P2O5(0.05%~0.12%)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0~1.05,富集Rb,Th,U和Pb,明显亏损Ba,Nb,Ta,Sr,P,Ti和Eu等,属准铝质到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与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物质(如宁中早侏罗世强过铝质花岗岩)相比,察隅岩体显示相对高的εNd(t)值(-10.9~-7.6)和相对低的(86Sr/87Sr)i值(0.7120~0.7179),并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12.8~-2.9)和古老的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4~2.0Ga).根据本文和最近获得的数据提出,冈底斯东部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很可能是中冈底斯早白垩世岩浆岩带在西藏境内的东延部分,具有古老基底物质的拉萨微陆块东西延伸可达2000km.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全岩锆石饱和温度(789~821℃)表明幔源物质很可能在察隅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察隅岩体很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海洋岩石圈南向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由俯冲带之上的幔源岩浆既提供热量诱发拉萨微陆块自身的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又与该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地壳增厚不一定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