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7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量流速的声学仪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声强度和现场取得水样的回归关系式而获得悬沙浓度的数据。本文利用在长江口两个站位的高频观测数据 ,对现场取得的悬沙作粒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枯季长江口地区悬沙输送机制和悬沙粒度对水动力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平均流输运在整个悬沙输送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潮扩散和垂向扩散作用也是引起两站悬沙输运的重要因子 ;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刻的悬沙粒度参数的变化 ,既和海 陆转换有关 ,也和潮相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受到围垦工程影响的江苏弶港海岸两条潮滩剖面的多期高精度实测高程及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淤涨型潮滩剖面对围垦工程的响应特征及剖面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在物源充足的淤涨型潮滩围垦,可导致沉积物在围垦堤附近海域快速堆积、沉积物粒径变细;离海堤越远,沉积速率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越不显著。围垦堤附近海域是潮滩低能区,沉积物在此汇聚,造成潮滩剖面凸点的向岸迁移及双凸型剖面的塑造。另外,大型潮沟及其迁移也是影响剖面发育的重要因素。未来需结合海平面变化,研究围垦背景下的长周期潮滩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scale bedforms were measured by means of an acoustic profiling sonar on the Dafeng tidal flat,Jiangsu,in 2009,and in the Jiulong Estuary,Xiamen,in 2010,respectively.The "multi-threshold value" method was utilized to reveal the morphological undulations along which bedforms were present.Analyses of the datasets obtained show that:(1) sand ripples can have irregular shapes,and(2) changes in bedform morphology are small within a single tidal cycle but may be significant over several tidal cycles.Fractal and variogram analyses of the seabed roughness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speed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eabed roughness.As current speed increases,seabed roughness increases with a trend of smaller-scale bottom structures being replaced by larger-scale structures.Furthermore,the surface of the larger-scale bottom structures can either become smooth due to the absence of smaller-scale features or become rougher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uperimposed smaller-scal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4.
放射性同位素210Pb适于百年尺度的定年和沉积速率计算,已经在冰芯、土壤、湖泊、水库、河口、潮滩、潟湖、海湾和浅海陆架等多种环境得到广泛应用。目前,210Pb测年方法的应用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延年”,即根据测算的沉积速率回溯定年的时间,有时回溯的时间跨度可达二、三百年;另一种是“折寿”,即根据测算的表观沉积速率计算得到的210Pb本底层位之上的时间跨度不足百年。根据210Pb测年的原理和有关仪器的检出限来分析,本文作者认为,210Pb直接定年的上限以110 yr~155 yr为宜。因此,“延年”的运用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在回溯的数百年尺度内应该保持稳定,同时回溯的定年结果最好有其他独立的定年方法(如历史文献记录或生物标志物等)来印证、以增加其可靠性。对于210Pb测年的“折寿”现象,可能的原因有四种。第一,沉积及取样的压实效应没有在分析和计算过程中得到校正。第二,210Pb活度测量的精度和不确定度影响了对本底的判断;为稳妥起见,研究者选定的本底层位一般会比真实的本底年龄要年轻一些,导致定年结果的时间跨度缩小。第三,210Pb定年计算模式决定了本底活度值的微小差异将带来计算出来的时间跨度产生显著差异。第四,沉积过程事实上发生了后期的侵蚀和迁移,导致保存在柱样中的沉积记录不完整。为了有效地减少210Pb测年法的结果误差,可以采取减小210Pb活度测量子样的间距、并同步测量226Ra活度等技术手段;另外,在计算时应该使用沉积通量而不是表观沉积速率。我们相信,210Pb测年方法的正确运用和解译将对物源判断、沉降后的侵蚀和扰动等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25.
连云港市海岸带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 2 1世纪连云港海岸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行海岸带功能区划已成为当务之急。在该地区野外实地调查和现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我国南黄海海岸带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及海岸带功能区划分类系统 ;在分析研究连云港海岸带环境与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划分出对连云港海岸带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 7种主导功能区 ,并对各主导功能区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综述 ,最后对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6.
河流入海通量是河口海岸地区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貌与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以1957~2012年盐城海岸降雨量及主要建闸入海河流径流量等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M-K趋势检验、小波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了建闸活动影响下小流域入海径流量的长周期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河口海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受到降雨量减少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近60年来入海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减少速率为3×10~6 m~3(10 a)~(-1),径流量的季节性及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以1965年为界,1965年前后时期的径流量统计特征差异显著。尺度变化方面,入海径流量具有多周期变化特征,其第一主周期为23.38 a,径流量及降雨量在不同周期尺度下表现出明显的"丰—枯"及"湿—干"交替震荡特征。此外,ENSO事件及河口建闸能够分别对入海径流量的年代际及季节性变化特征产生影响。未来需结合气候及下垫面变化特征开展入海径流量预测及相关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27.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优化策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向“生态标杆”的新区建设理念,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及优化是保障雄安新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空间途径。本文基于雄县、容城、安新三县生态本底特征,选取并定量评估粮食供给、产水、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近水游憩5种生态系统服务,识别生态源地;利用VIIRS/DNB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于地类赋值的基本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最后基于现状生态安全格局,探讨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目标下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雄安三县生态源地占到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1.88%,包含14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在白洋淀周边;生态廊道总长度107.21 km,分4大组团呈环状分布;现有生态源地辐射面积占到全区的70.6%,在雄县县城周边新建辐射面积为227 km2的生态源地可满足全区85%的源地辐射面积规模要求。本文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提供空间指引。  相似文献   
28.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潟湖海湾可以保存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良好记录,碳氮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征可用来有效地反演这些演化。对位于山东半岛的月湖柱状样和沿岸表层样总有机碳、总氮、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陆源物质对月湖沉积物和有机质的贡献很小,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维管植物大叶藻和各种海洋藻类。在2002年前大约140 a的沉积历史中,大叶藻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在约1930年和1980年有两次明显的上升,前者可能因为种群的快速繁育,后者则可能是1979年口门筑坝后由于湾内环境恶化,大叶藻开始大量死亡的表现。月湖海洋藻类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在沉积记录中保持相对稳定,而大叶藻则增加了一倍,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演变(如沙嘴生长、口门缩小)和人类活动(如筑坝、修筑虾池)对月湖生态环境及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在沉积物中有清晰的记录。  相似文献   
29.
The response to the catchment changes of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western intertidal flat of Yalu River Estuary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vertical variations of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cores,along with the hydrologic data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catchment.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tepwise decreasing trend for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sediment load and water discharge into the sea,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s 1958–1970,1971–1990 and 1991–2009.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nges of catchment vegetation coverage turned out to be the two pre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the changes.There are four periods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cores from 1940 to 2010,i.e.,1940–1950,1951–1980,1981–1990 and 1991–2010.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size in the cores mainly varied with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catchment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from 1960 to 1980,whereas it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intensity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in the catchment from 1980 to 1990.Despite the further reduction of the water and sediment input into the sea from 1990 to 2009,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coarsening trends for the grain size of sediment in the estuarine intertidal flat and correspondingly,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ilt contents of the sensitiv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30.
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细颗粒物质输运与再悬浮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旸  高抒  汪亚平 《海洋学报》2008,30(2):92-101
于2005年5月大潮期间在杭州湾北部潮流深槽区的4个站位进行潮周期观测,获得了流速、悬沙等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水沙通量和再悬浮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深槽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潮差自湾口向湾内方向增大;悬沙的组分以粉砂为主,分选较差,偏态以负偏为主,这些特征与底质一致;深槽中部和东部的悬沙沿岸线向湾内方向输运;深槽西部和东部外侧的悬沙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分别向湾内和南部输运;除转流和流速加速初期外,垂线流速分布符合Kûrmûn-Prandtl模型,摩阻流速与垂线平均流速变化趋势一致。计算得到的表观粗糙长度在涨落潮时段的水流加速或减速阶段都呈增大趋势,且数值较大,这难以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床面形态的作用,表观粗糙长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高悬沙浓度和浓度成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对这一假说的验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现场观测和机制分析。计算所得的再悬浮发生的周期性与实测悬沙浓度的周期性相符,而且最大悬沙浓度的出现滞后于最大再悬浮通量,说明再悬浮作用对水层中悬沙浓度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