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统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首次在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鼠兔类牙齿化石,对鼠兔类牙齿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在同一层位中采集了大量孢粉、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产出鼠兔类牙齿化石地层的古地磁、ESR测年资料,沉积学特征等的简要分析,认为札达盆地鼠兔类的演化迁徙与上新世时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寒冷潮湿-温和干旱的变化有关。显然,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新近纪上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并为研究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来的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2.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西南边陲,构造上处于喜马拉雅断块挠起带头部内侧,呈NW-SE走向,长约1000km,宽约70km,总面积约40000km2,海拔约4500m.盆地中地层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基底岩石为三叠纪-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板岩,盖层为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的固结和半固结岩石,因受喜马拉雅断块挠起运动的影响,形成NW、NE和近EW、SN向等多组节理裂隙.晚新生代以来,盆地上升,在构造节理的主导下,穿越盆地的象泉河及其支流对岩石地层进行侵蚀、切割,在雨水的淋蚀、寒冻风化的剥蚀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大小不同和形态奇特的半固结砂泥岩塔林地貌景观-古格地貌,这是中国地质地貌景观的一种新类型.  相似文献   
33.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和遥感影像解译,对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湖相地层的地域分布.根据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地层的展布范围,初步圈定出了63个古湖泊,划分出5个成湖阶段、13个成湖期,其统计总面积大于200×104km2.古湖泊的规模、形态、展布方向明显受构造和古地理的制约.研究表明,古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北部地区,新近纪时期的古湖泊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西南部地区,两者之间为过渡地带.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古湖泊的演化,从时间上讲,有从老到新面积逐渐加大的趋势;从迁移方向上讲,有古湖泊的湖相沉积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古湖泊的年龄由老变新的规律.  相似文献   
34.
青藏高原近25年来河流、湖泊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MSS图像和90年代末期的ETM 图像解译,对近25年来青藏高原河流、湖泊的分布现状及其变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总体上变化不明显,部分地区外流水系个别河段略有摆动,内流水系少数河段发生改道、断流,入湖河流河口段发生延伸、退缩等变化。青藏高原多数天然湖泊变化较大,主要是部分湖泊面积缩小或扩大;少数湖泊解体或归并;有的已干涸的湖泊又重新汇水,有的湖泊则接近干涸。导致河流、湖泊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气温变化、降水变化及冰川变化、气候雪线变化等。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环西藏佩枯错的T1-T16湖积阶地中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旱更新世—全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单位——佩枯错群(QP),佩枯错群由第四系下更新统拉洋组(QP^1l)、中更新统茫家冻组(Qp^2m)、上更新统帮荣组(Qp^3b)和全新统罗马仁布组(Qhl)4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6.
西藏阿里札达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X光岩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述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地质背景、区域地层和札达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札达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方解石和白云母等三种矿物,进行了X光岩组分析,确定了韧性变形岩石的组构特征、韧性剪切带的属性和变形岩石的应变类型,以及韧性剪切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研究表明,韧性变形岩石均具不对称组构,反映韧性带属于南盘(下盘)俯冲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是在高温、高压、低应变速率条件下发生的,处于>10km的地壳深度,岩石应变类型以压扁应变为主。  相似文献   
37.
西藏阿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韧性剪切带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磁组构测量方法,厘定、划分了札达地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韧性剪切带,两条强韧性带分别位于缝合带北缘和南缘,均具有南盘(下盘)俯冲、平面右旋扭动运动特征和压扁型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发生于65Ma以前,它们应是印—欧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剪切应变产物,是板块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8.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发育连续.特征的冰碛及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堆积平原或冰水堆积平台、冰碛丘陵等.挤压构造遗迹有:褶皱、断裂表皮构造、压坑、压裂构造、变形砾石等.ESR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冰碛形成的最大年龄为2.33Ma.依据冰碛、冰水堆积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年代等,区域冰川发育由老到新可划分出:7次冰期、6次间冰期、1次冰缘期、1次新冰期.该区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最多、保存最全和发育最连续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9.
西藏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与喜马拉雅山隆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实测地层剖面和室内综合研究,笔者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形成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①盆地初始断陷阶段;②盆地加速断陷阶段;③盆地强烈断陷阶段;④盆地断陷止息阶段;⑤盆地二次初始断陷阶段;⑥盆地二次加速断陷阶段。并以札达盆地形成演化为基础将喜马拉雅山此阶段的隆升划分为5个阶段①慢速隆升阶段(5.4~4.4Ma);②中速隆升阶段(4.4~3.5Ma);③快速隆升阶段(3.5~3.2Ma);④停止隆升阶段(3.2~2.7Ma);⑤快速隆升阶段(2.7Ma)。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40.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形成时代最新和面积最广阔的高原,作为青藏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层状地貌成因研究对高原隆升、环境气候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野外调查和已有观测数据分析,对层状地貌形成进行探讨,重点从高原现今地貌特征分析的角度,提出主平面和山顶面形成于高原隆升过程中。青藏高原是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强烈挤压环境下,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动力地质作用具有差异性整体隆升的特征。希望能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