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范明  刘文汇  郑伦举  胡凯 《沉积学报》2007,25(5):774-777
通过模拟实验,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生气的模式及产物特征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分散于碎屑岩与碳酸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在高温热裂解演化过程中,其产气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碎屑岩而言,当分散可溶有机质丰度小于0.3%时,裂解产气率与岩石中分散可溶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大于0.3%时几乎不变,而碳酸盐岩中分散可溶有机质产气率与分散可溶有机质含量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赋存于两类不同岩石中的分散可溶有机质的裂解气的及干燥系数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上述地球化学特征均与岩石对类烃气体的选择性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92.
中国东部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拆离构造——综述与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谦  施炜  侯贵廷 《地球学报》2019,40(4):511-544
伸展构造是大陆岩石圈减薄破坏在上部浅层的一种重要表现。其中, 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为中国东部以及邻区晚中生代地壳伸展变形的显著构造变形样式, 是研究区域岩石圈浅层构造变形与深部减薄过程关系的重要窗口。结合相关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等资料的综述分析, 本文对中国东部及邻区低角度伸展拆离构造时空展布、运动学极性、应变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在空间展布上, 这些伸展拆离构造在东亚大陆的分布不均一, 指示岩石圈的不均匀伸展减薄作用。在形成时代上, 伸展拆离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时代区间: 140–125 Ma为伸展拆离构造在中下地壳初始形成期, 在水平伸展作用主导下, 以简单剪切为主; 125–110 Ma为伸展拆离构造快速隆升剥露期, 在垂向挤压的主导下, 以纯剪切为主。相关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标志表明这些伸展构造总体具有在NW–SE方向上单向低角度伸展拆离运动学特征, 反映它们总体受NW–S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控制。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重力梯度带为界, 东、西两侧区域伸展活动均具有从NW向SE传播的趋势, 且这种趋势西部较东部明显, 表现为不同的动力学背景特征。东部主要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后撤影响, 而西部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 增厚地壳发生重力崩塌而引发区域大规模伸展活动以及同时发生的秦岭—大别构造带陆内造山后应力伸展的联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93.
川西高原重磁异常特征与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玲举  张健  董淼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8):2996-3008
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大陆地壳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利用最新重力、航磁资料,通过异常分析和反演计算,研究了该区鲜水河断裂、理塘断裂、金沙江断裂的重磁异常特征、莫霍面特征、居里面特征,分析得出了这些断裂的深部地质结构与构造背景.计算表明:川西高原莫霍面东南浅、西北深,地壳厚度在43~63km之间.居里面特征表现为条带状,深度在17~23km之间.其中,鲜水河断裂带对应莫霍面深度梯度带,居里面为高低起伏圈闭.理塘断裂带北段莫霍面局部隆坳相间,南段莫霍面逐渐抬升,居里面呈现由西向东加深的梯度带.金沙江断裂带,居里面形成局部抬升,深部可能存在高温地热异常源.综合分析认为,川西高原地壳结构主要特点为:增厚的下地壳,热-塑性变形的中地壳,脆性变形的上地壳.  相似文献   
94.
土壤磁化率异常在油气勘查中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土壤磁化率结合化探、地震、遥感资料,在内蒙西部荒漠区进行大面积油气勘查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磁化率异常与烃异常有相似的分布趋势,并都受构造控制.根据两个含油气局部构造磁化率异常与磁性矿物含量分析结果,认为磁化率异常的成因是由于含油气构造部位次生磁性物质形成的总体效应所致,因此,应用此方法进行油气勘查,只能作为一种烃蚀变异常的间接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95.
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成矿背景复杂,由于缺乏地壳结构、岩浆侵入体位置、断裂规模等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重磁数据和地震剖面资料,采用Parker Oldenburg界面法、功率谱法和2. 5D重磁震联合反演等方法,获得了鲁西地区地壳结构、断裂规模、岩浆侵入体位置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刚石原生矿床的深部构造背景。结果表明: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分布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低值区、磁异常中 低值区,布格重力异常平均值低于-100×10-5m/s2,磁异常变化范围较大,介于-160~60 nT之间;矿床位于莫霍面、居里面等值线密集的梯度带,即稳定区域与活化区域的过渡带,莫霍面深度约为31. 2~32. 2 km,居里面深度约27. 5~30 km;矿床分布区NW向断裂构造切割深度均超过20 km,其中蒙山断裂切割深度为35 km,深达上地幔,新泰 垛庄断裂切割深度为28. 5 km,深达居里面,泰山 铜冶店断裂切割深度为20. 5 km;金伯利岩于古生代形成后,受中生代伸展构造影响,被NW向断裂逐级抬升、剥蚀,直至出露地表。金刚石品位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是由于北部抬升幅度大,剥蚀接近金伯利岩根部的结果,指示南部矿带找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96.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自然条件下演化至不同起始成熟度的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采用热压模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其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  相似文献   
97.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自然条件下演化至不同起始成熟度的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采用热压模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其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的主控因素是起始成熟度,二次生烃产率随起始成熟度增加规律性减小;低成熟和中成熟烃源岩具有大量生排油气潜力,出现相对延迟的生油高峰,高成熟烃源岩没有大量生油和生气的能力;两次不连续生烃量与一次连续生烃量的差值也受起始成熟度控制,具有阶段性;起始成熟度在低成熟到成熟阶段时,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会增加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增加,而高成熟阶段以后,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就会减少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减小。  相似文献   
98.
云南省兰坪县金满铜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9.
柴达木盆地硼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谦 《沉积学报》1989,7(2):117-124
柴达木盆地硼砂资源,按其成因主要为沉积硼矿和矿化水两类.本文讨论了柴达木盆地硼矿床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0.
粤西茶洞银金矿床矿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用硫、铅、氢、氧同位素示踪方法,对茶洞银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元素及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研究,得出硫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寒武系地层为Ag、Au、Pb、Zn、As等成矿元素的矿源层、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