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广泛发育,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相邻的西秦岭南部一带十分相似。根据若尔盖—南坪实测地层剖面资料的对比研究,将该区三叠系划分为:中三叠统光盖山组和上三叠统咀朗组、纳鲁组、卡车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通过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该区中—晚三叠世时期主要有以下几种沉积类型: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等深流沉积,陆源碎屑浊流沉积,非重力流正常深海盆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表明该区为大陆斜坡至深海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2.
秦岭二叠纪古海洋再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逢清  王治平 《地球科学》1995,20(6):641-647
  相似文献   
23.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松潘甘孜地块存在与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论证了地块的古老基底为前震旦纪花岗质岩系。地块与南秦岭褶皱带可能都是古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由于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造成的裂陷,使地块从扬子地台的西北部解体出来,但这次解体并不彻底,裂陷槽后来逐渐被弥合填平。茅口期开始的峨眉地裂运动使地块再次从扬子地台解体出来,裂陷线大致沿木里、平武一线。这次裂陷是扬子地台周缘及内部同期张裂的一部分,反映扬子地台迅速北移造成的后缘、侧缘及内部的拉张作用,使地块连同南秦岭地区一起与邻区割裂开来。拉丁期时,松潘甘孜地块与南秦岭区整体强烈下陷,直至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将其海槽关闭,全部褶皱隆起成山。  相似文献   
24.
宁夏卫宁地区石炭纪菊石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卫宁地区石炭纪菊石除梁希洛(1957)作过研究,描述了少量的属种外,很少有报导。1980年8月宁夏地质局综合研究队地层组的同志在中卫下河沿、校育川实测石炭系剖面时,采得了大量菊石化石。1981年笔者重返该地采集菊石标本和观察剖面,同时又去中宁陈麻子井采集了另一部分菊石化石。  相似文献   
25.
西秦岭造山带南缘黑水断裂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水断裂的客观存在,长期未为地学界所知晓。通过近年来的反复调查确认其存在,并提出以该断裂作为西秦岭造山带南界。   相似文献   
26.
本文记述的晚石炭世早期菊石群采自宁夏中卫校育川、下河沿的靖远组.所采菊石经鉴定计有14属,24个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4个新种.本文对这些化石进行了描述,其中就属而言,以Reticu-loceras,Bilinguites,Gastrioceras,Cancelloceras最为丰富,它们分属本区的Reticuloceras带和Gastrioceras带的Cancelloceras bisati-Gastrioceras wongi 亚带.此二带分别与广西七圩的Retites catinatus带和Branneroceras branneri带相当,与西欧的R带和G1亚带亦可比较.  相似文献   
27.
秦岭三叠系分带及印支期发展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及共邻区的三叠系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北秦岭三叠系具有富含植物化石的陆相上三叠统,其下的优地槽型细碧角斑岩系时代未定.中秦岭下三叠统为复理石夹多层砾状灰岩,后者系斜坡沉积,物源可能来自北方,安尼期为复理石.南秦岭北带在二叠纪晚期已裂陷接受复理石及以砾状灰岩为代表的斜坡沉积.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深水相黑色板岩、薄层灰岩、复理石并夹火山岩.南秦岭南带及巴顿喀喇从早三叠世至安尼期为扬子地台的一部分,岩相及化百群与之一致,具有发育良好的安尼期陆棚边缘生物滩.从拉丁期开始裂陷.出现鱼鳞蛤页岩、砾状灰岩及巨厚复理石,后者延续至晚三叠世,有放射虫为证.整个中,南秦岭呈现一个由二叠纪晚期开始,延续于印支期的裂陷槽发育史.它的北部—中秦岭和南秦岭北带于二叠纪末及三叠纪初先后裂陷,并于拉丁期褶皱回返.它的南部—南秦岭南带及巴颜喀喇于拉丁期裂陷,并于三叠纪末回返.这个裂陷槽是否构成印支期秦岭的主体,抑或它仅是“北秦岭小洋盆”在扬子大陆边缘的弧后扩张盆地,取决于北秦岭是否存在早、中三叠世优地槽沉积.后者尚未证实.  相似文献   
28.
对川西北地区一些典型金矿区的地质-土壤剖面分析显示, 土壤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芽孢计数分布可以指示下伏基岩的金矿化. B. cereus芽孢计数的异常区位于矿体的顶、底板, 而在矿体出露地表处, 芽孢计数出现极低区. B. cereus芽孢计数还进一步受到非矿化因素特别是土壤类型的强烈影响, 使不同矿区芽孢计数的背景值不同. 这种微生物学找矿法在远景区范围内, 或在矿区的勘探中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但要使该方法能很好地应用在区域化探中, 必须建立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不同土壤类型)的芽孢计数背景值数据库.  相似文献   
29.
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纳缪尔期贫氧生物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纳缪尔期动物群以游移的软体动物为主,伴以底栖固着的珊瑚、苔藓动物、腕足类和棘皮动物;个体小;具有以食肉或食腐肉及食沉积物为主的独特营养结构,食悬浮物的滤食性生物较少;有些化石已黄铁矿化。上述特征均直接与贫氧环境的含氧度低有关。根据岩石学特征分析,本区纳缪尔期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贫氧、盐度不稳定、水动力较弱、能量较小的浅海深水盆地。  相似文献   
30.
合作地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区内三叠系十分发育。殷鸿福等系统研究了区内三叠系地层,确定本区属中秦岭地层分区(图1),并分出南、北两带。南带以扎油沟剖面为典型代表,自老至新的地层单位为下三叠统山尕岭群(T_1s)、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_2g);北带以小河沟—土门关剖面为典型代表,自老至新划分出下三叠统隆务河群(T_1l)、中三叠统古浪堤组(T_2g) 研究该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对了解秦岭印支期构造发展史以及区内沉积矿产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