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33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大气中逐渐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全球变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的"汇",其主要吸收途径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这种无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172.
从人地关系的诱发出现、推动演化和塑造多样3个维度的作用机理及由生产作用促进力、土地承载力和生产生活组织力构成的核心推动力内涵入手,研究了人地关系驱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讨论了浙北聚落空间演变的重要特征,探寻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动力与内在规律。结果发现:(1)人地关系所呈现出的生产作用、人地承载、生产生活组织重要特征构成了以生产促进力、土地承载力、生产生活组织力为内涵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核心驱动力;(2)人地关系驱动下,浙北乡村聚落先后经历了低密度散落分布的原始阶段,"由疏至密"的浙北城-镇-村的传统农业社会阶段,以上海为核心、以水路交通为联系网络的"指向性"城-镇-村近代空间体系阶段,及以交通线为发展轴、以工业和居住用地扩张为特点的改革开放后阶段;(3)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浙北人地关系核心驱动力在生产作用、土地承载力、生产生活组织方面发生变化,未来浙北乡村聚落空间将朝着以区域一体化为基础的"指向性"现代城-镇-村体系与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统筹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3.
大气沉降能够为上层海洋提供氮、磷、铁等物质,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碳封存能力。近几十年来,海洋大气沉降研究一直为大气-海洋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化认识。本文从大气沉降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大气沉降的营养物质和金属元素供给与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响应等方面阐述了海洋大气沉降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大气沉降对海洋初级生产的影响并不决定于沉降物质的总量,而是溶解态物质的入海量;(2)大气沉降对海洋的影响体现为营养物质和金属元素供给的多样性和海洋初级生产响应的多样性;(3)大气沉降可分为直接大气沉降和间接大气沉降,它们对近海水质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最后指出,未来的海洋大气沉降研究需围绕以下两个核心命题:(1)大气沉降如何影响近海富营养化过程?包括定量大气沉降对主要海水水质指标的影响;(2)大气沉降如何改变海洋储碳能力、缓解气候变暖?包括定量自然物质和人为物质加富的海洋"施肥"过程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4.
通过多年的实践,从煤层气赋存特征、煤层气地质学理论出发,分析煤层气与天然气的根本区别。通过对天然气AVO理论的取舍,重建了煤层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理论,保留了天然气AVO技术的地震波理论外壳,建立了煤层气AVO技术的地震波理论基础。将煤层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和地震波理论基础应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在煤层气局部富集区预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实现煤层气勘探开发从“以工程为主导”到“预测指导下的工程”之转变。  相似文献   
175.
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特征因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数情况下,海水中叶绿素垂直分布是不均匀的。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于大洋及沿岸海域。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深度、厚度与强度是表征海洋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现象的主要特征因子,受海洋水文环境、营养盐分布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等因素共同影响,在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分布有较大差异。总体上,相对近海,大洋中SCML特征因子的季节变化较小,SCML深度较大,厚度较大,强度较小。寡营养盐海区SCML深度及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有较明确结论,SCML深度主要受物理因素(光照条件及水体混合程度)影响,而强度则受物理、生物因素(光照条件、水体混合程度或浮游动物摄食等)共同影响。近海富营养盐海区,SCML特征因子的影响因素研究较为薄弱。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观测站在相应海区的建立,对推进海洋SCM,尤其是近海SCM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卫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定量研究SCML特征因子与各物理、生物、化学因子的普适性关系,是进一步研究SCML特征因子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6.
林建鹏 《地理科学》2022,42(2):284-292
基于机构分层分析框架,运用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剖析中国省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发现:2010—2018年2类机构的耦合协调类型由濒临失调衰退型变为勉强协调发展型;总体呈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中,西北、东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沿边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为核心的热、冷点区的空间聚集特征,同时在空间格局改善程度、局部空间集聚效应强度和冷热点区变化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受人口分布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空间等因子驱动,同时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7.
178.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I——40年平均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近年来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次年4月。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粉尘污染、硫酸盐加粉尘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加硫酸盐加粉尘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广州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有关,PM10有一半季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而PM2.5季均值全部超过美国国家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62%~69%,尤其是旱季比雨季更高。  相似文献   
179.
大气污染物向海洋的输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纵观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渐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热点之一的大气对海洋物质输入的研究,从大气物质入海通量,大气物质入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大气物质入海的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等方面分析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给出了不同海区各种主要大气入海物质的通量或在同类物质入海总量中的比例,讨论了氮、磷、铁等营养物质和持续性有毒污染物,如PAH、PCBs、杀虫剂和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0.
台风"海鸥"激发地脉动源区的联合台阵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台风所激发的P波地脉动信号,地震学家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地震学方法定位、监测台风.由于单台阵定位精度的局限性(主要取决于台站数目、孔径和结构等),本文提出了将台阵至源区的距离作为归一化权重因子、结合反卷积技术的双台阵联合定位方法,并利用中国喜马拉雅二期台阵(ChinArray II)和日本高灵敏度地震台网(Hi-net)的连续波形数据,对 2014年西北太平洋强台风"海鸥"所激发的 P波地脉动源区进行了定位测试.联合定位结果与理论模拟源区具有较好一致性:台风"海鸥"位于菲律宾海时,其激发海浪与台风"风神"遗留涌浪相互作用而激发的P波地脉动源区偏离"海鸥"移动轨迹;而当"海鸥"进入南海后,其激发的P波源区则紧随台风中心.与单台阵定位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以下方面影响:(1)单台阵响应函数强旁瓣导致定位结果出现"伪影"、不聚焦;(2)台阵至源区距离小于~26°时,P波沿复杂浅地层传播时实际走时与基于理想地球模型的理论预测走时存在较大偏差导致近场定位误差增大;以及(3)上地幔三重震相的干扰等.因此,该方法有效提升了定位结果的聚焦性与稳定性,实现对"海鸥"激发P波地脉动源区的全程、稳定定位追踪,为发展基于地震学的台风监测新方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